(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建議國家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植物保護工作站站長蒙全表示。
病蟲害綠色防控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2013年以來,廣西持續開展以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和水稻螟蟲為主的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試驗,2018年起,實施大面積推廣應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蟲,逐漸擴大推廣面積,累計推廣應用12000多萬畝次。2020年上半年,廣西在玉米上開展釋放寄生蜂、施用生物農藥防治草地貪夜蛾示范試驗和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了生物防治、理化誘控、應急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集成應用,開展相關技術模式集成創新試驗與示范,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尤其國家糧食質量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蒙全在調研中發現,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比如,天敵自然屬性難把控。目前華南地區農作物害蟲天敵應用較多的是赤眼蜂,但赤眼蜂是不是水稻螟蟲的最優勢的天敵?它屬于卵寄生蜂,如果沒有足夠的螟蟲卵寄生取食,它的種群依靠什么來維持?哪些是能維持和增強天敵的不同功能的蜜源植物、儲蓄植物、趨避植物、誘集植物等?比較難把控。”蒙全說。
同時,短期應用成本相對較高。“還是以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蟲為例,一季水稻需要放蜂3次才能確保田間赤眼蜂維持較穩定的種群數量來壓制稻縱卷葉螟的暴發,而且單純釋放蜂也難保證天敵種群穩定, 需要在田邊種植芝麻、黃豆等蜜源植物,調控田園生態達到維持和增強天敵。而僅一季釋放 3次赤眼蜂畝投入就達到90元以上,而防控對象僅僅是水稻螟蟲,水稻重要害蟲還有稻飛虱、稻葉蟬、稻象甲等,加上水稻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推廣水稻‘以蟲治蟲’技術明顯增加種植成本。”
蒙全還認為,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小以及購買天敵昆蟲的途徑來源少等因素也對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造成了不小影響。
為此,他建議中央財政增加投入,加大對基層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
蒙全表示,要不斷加強“以蟲治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綠色防控技術解決方案,增強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綜合效益,加快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成果轉化,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真正在達到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促進糧食產量和質量雙安全,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