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越 通訊員 周強
禹州華夏植物群是中州華夏植物群的核心區,位于禹州神垕—磨街之間的大風口一帶,通過地質公園建設,有效保護和利用了本區的植物化石;汝陽恐龍化石群化石在省自然博物館保存,建設了原址館、原址保護點,創新了恐龍科普線路……
5月9日,記者從河南省地質局獲悉,截至目前,河南省建立了300余處生物地層剖面,發現化石點8000余處,并已建立15處典型古生物化石群落。
河南省地質系統工作人員修復的化石。(受訪單位供圖)
“呈東西向橫亙河南省中部的秦嶺-淮河一線,經歷了極為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和生態環境變化,是中國大陸地質、地理、生物、氣候的天然過渡帶。由于地處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的過渡地帶,省內南北方地層類型皆有分布,保存了多種門類的古生物化石。”河南省地質系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忠慧介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門類齊全。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了300余處生物地層剖面,發現8000余處化石點,已發現并鑒定的標本3600余種,模式標本1351種,典型的古生物化石群落15處(世界級5處、國家級4處,省級及以下6處),調查規劃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290處,主要采用建立自然保護區、建設地質公園、建設地質文化村(鎮)等手段進行保護利用。
為進一步做好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利用工作,河南省地質系統遺跡和古生物化石方面的有關專家建議:要做好區域的發展戰略定位,有機融合化石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形成自然文化保護利用綜合示范區;要針對每個化石點的具體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對策;堅持“科技驅動”,不斷探索多元時尚的化石產地保護展示利用方式,不斷激活化石及化石產地的生命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