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5月7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船箭組合體在發射前的最后一段旅程究竟什么樣?為什么要豎著進行轉運而不是水平“躺”著運?
船箭組合體轉運
(資料圖片)
為什么選擇豎著而不是“躺”著?
7日8時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組合體緩緩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到11時左右運抵發射塔架。一共三公里左右的路程,船箭組合體“乘坐”移動發射平臺總共走了三個小時左右。這一過程稱作轉運或轉場。
文昌航天發射場01指揮員廖國瑞介紹,此次發射模式是新的“三垂一遠”測試發射模式,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因此是垂直轉運過去的。“由于還沒有加注燃料,并且航天器在上面,火箭的重心就會比較靠上。因此要走得特別慢,讓火箭平穩地轉運到發射區。”
船箭組合體的轉運可以分為水平轉運和垂直轉運,兩種方式各有千秋。既然垂直轉運的方式重心靠上,那為什么不選擇水平轉運,即讓組合體“躺著走”呢?
其實,使用垂直轉運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火箭及航天器的狀態不變,提高測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可以縮短火箭在發射區的射前準備時間,如今已被廣泛采用。相比之下,水平轉運也存在一定劣勢。
除了“長征七號”系列運載火箭外,我國的“長二F”“長五”“長八”系列,美國“阿特拉斯5”,歐洲航天局的“阿麗亞娜5”“織女星”系列等,均采用了垂直轉運的方式。
火箭發射前還需哪些準備?
垂直轉運任務完成后,此次任務將正式進入到發射準備階段。正式實施發射前,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鐘文安表示,船箭組合體轉移到發射區以后,將進行箭地連接,包括電路、氣路、液路以及空調連接等;之后,將進行火箭與飛船的健康檢測;最后,進入加注發射階段,包括進行儲箱置換,推進劑調溫等。全部完成后,就將瞄準既定的日期準時發射。
這次垂直轉運的主角之一是整體長10.6米,總重13.5噸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天舟六號任務也是中國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飛行任務。
和前五發天舟貨運飛船相比,此次貨運飛船的貨物承載能力有所提升,包括服裝、食品、飲用水等。其中,新鮮水果重量約70公斤,是天舟五號攜帶水果重量的約兩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