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蘇菁菁
快看!這個小機器人先由固態變為液態,在磁場的引導下,穿過了“牢籠”。
磁控機器人通過液化、穿過欄桿并使用放置在欄桿外的模具重新凝固來逃離牢籠。
(相關資料圖)
接下來,這攤“液體”通過放置在欄桿外的模具重新凝固,從液態又轉變為固態,最終小機器人成功“越獄”。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終結者》中的液體機器人,它的身體部位隨意變形武器,戰斗力驚人。
這充滿科幻色彩的一幕,出現在中美科學家聯合提出“磁控固-液相變材料”的實驗中。原來,該材料可以在交變磁場的作用下對固態的金屬加熱,使之變成液態,之后也可以通過冷卻,使金屬再由液態轉為固態。這一研究發表至國際期刊的《Cell》旗下子刊《Matter》,由中山大學廣東省傳感技術與生物醫療儀器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卡耐基梅隆大學軟體機器人實驗室合作完成。
靈感來源:終結者與海參
中山大學教授蔣樂倫是這一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次工作的靈感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電影《終結者》,二則是動物海參。
“《終結者》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的手,可以在固液切換后,之后變成一把刀,同時,機器人還可以變成液態后越獄。這是我們的靈感來源之一。”蔣樂倫說。
“作為科研工作者,在進行一些原創性的工作時,需要一些靈感。像很多科幻片與科幻小說中,有很多非常有趣、天馬行空的創意與想法,這些想法能夠給我們啟發,我們也希望能實現科幻作品中的功能,拓展相應的技術與能力。”蔣樂倫說。
蔣樂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海參是非常有趣的動物,可以通過外界刺激來改變自己的硬度。
靈感是海參。
“海參通過改變富含蛋白的原纖維間基質的硬度,來改變體壁外形。”蔣樂倫說,“這與我們人體的肌肉相似。比如,人在緊張狀態下,肌肉會變硬變緊,在放松狀態下,肌肉也會很軟。海參也是一樣。”
基于此,團隊提出了磁控的固態和液態相互切換相變材料。這一材料不僅具有固態金屬的硬度與承載力,還有液態金屬的形變能力。
固態時剛度強?液態時可形變
液態金屬一般是低熔點的金屬。據蔣樂倫介紹,液態金屬在30攝氏度以上是液體,而30攝氏度以下是固體,這與人類生存的溫度相符。
為了充分利用液態金屬在特定條件下固-液切換的特性,研究團隊將磁性顆粒混合融入液態金屬——鎵中。通過高頻的磁場加熱這一金屬后,該金屬會由原先的固態轉變為液態。轉變為液態后,又可以通過半導體制冷(珀耳帖效應)或者自然冷卻來對金屬進行降溫,從而使之由液態變為固體。
此外,加入磁性顆粒后,施加的外部磁場還可以用來引導液態金屬移動和轉動,變形等。
據了解,這一磁控的固-液相變材料,在固態時有較高的剛度,而在液態下可以像水一樣。“固態時,金屬有很強的剛度,能夠承擔較大的重量,還能夠快速運動;而液態的金屬可以流動、分裂或融合,具有較強的形態適應性。因此,我們的研究結合了固態與液態情況下金屬的優勢。”蔣樂倫說。
在研究過程中,從如何讓金屬快速冷卻,到如何使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以此拓展材料的應用場景,團隊遇到了很多挑戰。“最終通過配方的不斷調整、細化,我們實現了較快的冷卻,也有望未來在人體中應用。”蔣樂倫說。
修復螺釘與電路 進入人體取異物
據蔣樂倫介紹,磁控固-液相變材料在未來有三個方面的應用。
“一是電子電路的修復。”蔣樂倫說,“在磁場環境下,相變機器人可推動電子元器件到封閉不可操作的空間,通過加熱之后由固態變成液態,來焊接這些電子元器件,從而修復電路。”蔣樂倫說。
二是零部件的組裝。固態機器人由磁場引導,抵達至損壞的位置,通過交變磁場加熱液化變形為萬能的螺釘,之后對兩個零部件進行固定,完成零部件的組裝。
三是生物醫學上的應用。“例如,兒童吃了一些異物之后,我們可以通過磁控固液相變材料,液化后抓取,固化后將異物提取出來。”蔣樂倫說,“此外,這種相變材料還可以在固態下封裝藥物,液化后定點可控釋放藥物。”
在液體環境中,磁控機器人清除異物(綠色圓球)。
(中山大學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