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1月12日發布的《國家土地地球化學質量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土地地球化學綜合質量總體優良,優質、良好和中等等級的土地總占比超90%,能夠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土地質量調查項目組工作人員在采集土壤樣品。
據介紹,《報告》基于20余年全國土地地球化學調查成果編制形成,調查面積涵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完成調查266.5萬平方千米,覆蓋了全國83%的耕地,掌握了與人類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54項化學元素和指標的空間分布特征。
《報告》顯示,我國土地養分狀況總體較好,豐富、較豐富和中等等級的土地占比超70%,具備農業高產、穩產的有利條件;有機質含量總體適中,豐富、較豐富和中等等級的土地占比近50%,有利于作物生長,其中東北黑土地區有機質含量豐富,是全國平均值的1.4倍,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強;酸堿度總體呈“南酸北堿”格局,中性土地占比僅12%,可為生態保護修復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決策依據;硒含量總體適中,富硒的土地占比達16%,在全國各省(區、市)均有一定分布,適宜于發展富硒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鄉村振興。
據介紹,土地地球化學調查是國家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旨在查明土地化學元素含量水平和空間分布特征,分析評價土地地球化學質量狀況,支撐服務國家土地資源管理、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據了解,1999年至202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全國地質調查相關單位,穩步推進土地地球化學調查,累計采集土壤樣品340萬件,獲得數據4000余萬條,不斷完善土地地球化學監測網絡,建成國家級監測點3657個和區域級監測點6374個,形成了完善的土地地球化學“調查-監測-分析-評價-認定-信息化”技術方法體系。相關成果已在土地資源保護利用、農業生產布局優化、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可為正在開展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等國情調查提供科學支撐。
(圖片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