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大鵬灣波濤翻滾。
走進位于深圳市鹽田區一處產業園內的海洋研究院,科研人員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上的一串串代碼。“我們正在分析石斑魚的基因序列,做好基因篩選,后續再用基因好的個體,培育出長得快、體質強的魚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游欣欣一邊操作電腦一邊介紹。
(資料圖)
水產種苗,被譽為“漁業芯片”。運用基因組學測序手段與生物信息分析技術,開展重要水生動物的遺傳機制及基因組進化研究,才能為水產動物良種培育奠定扎實的基礎。
靠科技發展海洋產業,靠的不是“一家一店”。5月11日,以“漁粵向未來”為主題的首屆深圳國際漁業博覽會將開幕。深圳的眾多企業已“摩拳擦掌”——
“我們將展示正在建造的10萬噸級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工船的技術”;
“打造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商貿與科技資源的世界級旗幟性漁業盛會,成為中國的‘深藍樣板’”;
“全面展示大國崛起的‘芯’科技和深藍智慧裝備,推動漁業三產融合關鍵技術和模式創新,助力深圳奠定科技漁業的全球領先地位。”
創造過從小漁村到大都市的發展神話,如今,靠海而生的深圳,憑借蓬勃的科技創新力,正朝著藍色夢想進發——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與鹽田區產業園一路之隔,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集裝箱碼頭——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憑借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近18米深、475米寬,常年不凍不淤,可實現20萬噸級船舶全天候、雙向通航的天然航道,碼頭正以“零時差”“零潮差”的服務標準滿足超大型船舶的高效進出。當然,在自然條件的背后,還是科技在發揮力量。
“裝船完成!”3月12日,隨著“新奧普陀號”在大鵬新區解纜離泊,國家管網集團深圳天然氣有限公司第三次順利完成了液化天然氣(LNG)加注船的補液任務。
如果說LNG加注船是船舶的“移動加油站”,那么深圳LNG就是“加油站的加油站”。這項任務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深圳有了本港液化天然氣裝船及加注作業的能力,LNG加注船不必再千里迢迢地跨省進行補液,大幅降低了加注公司的船運成本。用技術進步爭取時間和空間,仍是深圳人篤信的箴言,“距離近了,成本小了,深圳LNG成了最經濟、高效的選擇!”深圳LNG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這標志著深圳在推動綠色航運發展的征程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乘風破浪,不僅是港口里大舟巨舶的夢想,也是一片輕巧翻板的設計方向。
電機啟動,平靜的水面上,沖浪板一溜煙飛過去,濺起細密的水花。沖浪不靠浪,這是啥“黑科技”?
岸邊,生產沖浪板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段旭鵬手拿儀器,仔細記錄著運動數據,測試新一代的電動水翼沖浪板。“借助中國超級計算機的發展紅利,我們利用流體仿真技術,實現了產品迭代。如今,已經達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實現了所有部件國產化!”他說。
正是依托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以流體力學為核心的水下推進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清潔能源、水翼等科研項目紛紛展開。段旭鵬驕傲地向記者介紹:“這都是未來海洋領域的核心技術!”
發展海洋經濟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深圳的回答是:用科技“藍”助推海洋“藍”。
在布局里,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11處海洋發展重點片區,已建6個、規劃新增9個海洋科技產業園區。
在建設中,深圳高標準一體化建設深圳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館……以此為基礎,深圳正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體系。
在政策上,深圳市先后編制《深圳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深圳市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重磅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群。
今年4月,深圳市政協提交的《關于強化海洋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利用的提案》作為重點提案,由市委書記孟凡利領銜督辦。《深圳市培育發展海洋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力爭突破4000億元。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深圳,信心滿滿,挺進“深藍”。(記者嚴圣禾 汪媛)
(責編:郭思邈、陳鍵)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