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圖①:中式宅院外墻。
影像中國
圖②:鼓式門墩示意圖(側面)。
陳惠展繪
圖③:鼓式門墩示意圖(正面)。
陳惠展繪
圖④:中式宅院院門。
影像中國
圖⑤:箱式門墩示意圖。
陳惠展繪
中國古代建筑中,石材一直被廣泛使用。有這么一組石構件,它枕于門框和門扇之下,卡在門檻兩端,承托門扇研磨,經受風吹日曬。華夏大地無論大江南北,傳統宅院門前多有它的身影。它就是門墩。
門墩從最初的素面條石,逐漸被描繪上了豐富的紋飾、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成為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
功能:從固定院門到裝飾門面
自成一體的門,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門規制的逐步完善、工藝的不斷提高,也帶動了門墩的發展。在一些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已可見門墩的雛形。
門墩又稱門枕石、門鼓石、門臺、鎮門石。門墩最初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門框、門檻和門軸。門墩可以分成兩部分:門墩藏于門內的部分鑿有凹槽、石窩,用于固定院門;門墩露于門外的部分起到內外平衡作用。門墩露于門外的部分最初只是方石。如今的一些農家院,這部分仍然不加任何雕琢。農人忙完農活進家門前,會在這上面擦去鐵鍬、鐮刀上的泥土。
隨著時代發展,門墩露于門外部分不斷長高、長大、變美,成為表達審美、裝飾門面的物件。門墩既保留了作為建筑構件的實用功能,又新增了裝飾功能。從博物館展出的門墩可以發現,漢代門墩露于門外部分,還只是簡單地浮雕了虎頭、獅首;到了南北朝時期,門墩露于門外部分,已有了較為完整的石獅造型。
形態:箱式和鼓式并駕齊驅
歷史演變中,門墩在外觀上主要形成了箱式和鼓式兩種形態。曾有研究者推斷,書香門第多用箱式門墩,造型可能源于文人經常使用的書箱外形和文官所戴官帽。武將之家、官宦之家則多用鼓式門墩,造型可能源于軍中的戰鼓和中國古代的路鼓制度。
路鼓,即官衙外用于申訴之鼓。《呂氏春秋》記載:“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其意為,堯舜為王時,曾在交通要道設有鼓和木牌,百姓可以擊鼓求見,或是將自己的意見寫于木牌之上。后來,“欲諫之鼓”的樣式逐漸移植到門墩上,而“誹謗之木”逐漸演化為華表。
紋飾:表達對生活的向往
門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鼓形門墩在兩側鼓面、箱形門墩在其箱體四面,都常雕刻動物植物,取其美好寓意:猴子寓意官爵,仙鶴寓意長壽,天鵝寓意鴻鵠之志,兩只喜鵲寓意雙喜臨門,蓮花寓意清廉,石榴寓意人丁興旺,牡丹代表富貴,百合寓意百年好合。這小小的門墩,不僅讓出入的家人看到時心生歡喜,也給來訪的客人、往來的行人,送出美好的祝福。
門墩的地域特色也十分突出:陜西的粗獷,江南的細膩,山西的精致,魯西南的則有孔孟之鄉的儒雅,廣東地區獅首和伏獸的表情笑容可掬,常讓人聯想到節慶時的舞獅。
成語“門當戶對”,門當就是門墩,戶對則是指門楣上的門簪。門當與戶對,這是古代建筑中對稱美的體現,后來則引申為婚姻般配。
如今,門墩日漸稀少,但其中的文化意味依然雋永。
(作者為首都博物館國內合作與民族考古研究部研究館員,本報記者施芳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7日 06 版)(責編:趙欣悅、岳弘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