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動畫短片合集《中國奇譚》上線,創作者以全新視角解讀經典故事,獲得網友的廣泛好評。在《中國奇譚》火爆全網后,也有部分家長吐槽“這部動畫片給自己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這是拍給孩子看的嗎?孩子看了絕對童年陰影”。
這已不是動畫“全齡化”引發家長擔憂的個案。自《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觀影熱潮以來,動畫片“去低幼”呼聲越來越高,2021年《“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促進動漫“全產業鏈”和“全年齡段”發展,國產動畫發展步入“快車道”的同時,也面臨著“全齡化”的新挑戰。
老少咸宜是國產動畫的理想化標準,現實中往往“眾口難調”。2017年《大護法》上映,盡管該片在宣傳語中主動提示“13歲以下兒童請在家長陪同下謹慎觀看”,但其中的暴力元素、暗黑畫風還是引發了部分家長不滿;2020年金鷹卡通頻道推出《菲夢少女2》,有網友向湖南省廣播電視局提出“動畫人物發色設置”有價值導向問題,一度導致該動畫停播。
拋開個體審美差異而言,造成評價割裂的因素首先是動畫文化在我國還不是很普及、很到位,部分觀眾在動畫消費方面還沒有形成與成熟市場匹配的文化素養。以《菲夢少女2》為例,發色在動畫中用于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創作者將頭發設計成不同顏色以提高人物辨識度,并非提倡染發。總有網友提類似的建議,說明我們缺乏對動畫文化的共識,需要多部優秀動畫作品持續涌現、蓄力推動。
再有,提起國產動畫,很多人還是保留“低幼”的刻板印象,認為只是給小孩子看的,擔心動畫中有恐怖元素或不良示范,但動畫和電影、文學一樣,只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有些動畫的受眾并不是低幼人群,“教育價值”也非首要考慮因素。在動畫選擇方面,父母是第一“把關人”和“引導者”,可酌情規避“主動分級”的《大護法》等動畫,或在觀影時及時加以引導。
國產動畫“全齡化”之路雖然不易,但仍有一些具有全齡共鳴的動畫作品可以借鑒。回望《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老少咸宜的國產動畫,取材于西游記和封神榜等中國神話小說,以對現實的深刻體察為基礎,通過精湛的藝術創造和先進的技術,在幻想中的世界中呈現真實的人類情感;既滿足了孩子們無窮的好奇心,也使成人獲得異想天開的快感。
具體到《中國奇譚》,這部動畫短片合集各有風格,想象力豐富,頗有東方美學色彩,在成年人群體中“圈粉”無數。但這不意味著它能夠匹配所有人群:講述“不一樣的妖精”,少不了奇幻詭譎的畫風和難懂的深刻哲思;而沒經歷過艱辛工作的小朋友們,也很難理解“小豬妖”的苦惱。但我們講國產動畫“全齡化”,并不僅僅指具有“合家歡”特質的作品,也意味著“分齡化”和“細分化”: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找到符合他們審美的動畫,期盼并鼓勵具有創新精神、極具藝術表現力的“作者動畫”。《中國奇譚》能夠打動多數成年觀眾,以9.5分登頂豆瓣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已是難能可貴的勝出了。
近年來,國產動畫“全齡化”既是動畫產業的迫切需求,也是創作者不可忽視的藝術課題。汲取全球動畫的創作經驗,深挖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結合當代精神和生活實踐,當是國產動畫“全齡化”的努力方向。
(責編:喬業瓊、呂騫)關鍵詞: 老少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