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商家上傳平臺的門面照片(上)與實際門面照片(下)的對比。中新社發
北京市朝陽區的一處“幽靈外賣”。中新社發
(相關資料圖)
月銷量7000+的外賣店鋪,在平臺上展示的門店照片寬敞明亮,實地探訪卻是地下室中深藏的簡陋廚房操作間?近日,#原來外賣店鋪照片可以造假#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網友熱議。
“點外賣還是點可以堂食的好。”“點外賣只點連鎖店品牌。”對此,不少網友震驚之余開始出謀劃策,然而這些建議又是否真的有效?記者對外賣店鋪進行了探訪。
亂象1
門店照片造假:看似大門店實則小作坊
點外賣之前先看一下商家照片,是不少消費者篩選外賣的重要參考之一。比起沒有提供門店照片的商家,這些能夠清晰展示門面狀況的店鋪更能夠讓消費者放心下單。
然而,店鋪照片并不能成為消費者的“安慰劑”。
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一家店名為“云南過橋米線”的店鋪。平臺登記信息顯示,該店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某胡同21號,在平臺上展示的照片中,該門店門面招牌為黑底白字,設計精致,店內堂食場地寬敞整潔。
然而記者根據地址找到該店時,卻只看到一個簡陋的外賣窗口,其內部明顯沒有堂食場地,只有一人身穿廚師服坐在窗口旁,簡易招牌也與平臺照片大相徑庭,名稱亦不完全相同。
記者致電了該商家在外賣平臺登記的電話,該商家表示:“店內不能堂食。”
毫無疑問,該門店在外賣平臺上的照片存在造假行為。那么,該圖片是如何通過審核的呢?
對此,記者以入駐商家的身份向某外賣平臺客服咨詢。該客服表示,根據審核要求,商家在入駐時必須提供實體店鋪的門店圖和店內環境圖。而對于門店圖的拍攝要求,客服稱:“門頭照片和申請的店鋪名稱一致就可以。”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其記者利用其他業主的身份信息以及有明顯PS痕跡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和門店照片,順利通過了某外賣平臺的資格審核。
亂象2
品牌餐飲也沒逃過“幽靈外賣”?
“每次點外賣都會選有門店照片的,結果這都可以造假。”“這種虛假的‘安全感’讓我更害怕。”對于外賣店鋪照片造假,有網友表示了憂慮。也有網友建議,點外賣盡量點連鎖品牌,至少可以保障門店照片不會欺詐。
那么,選擇品牌連鎖是否就萬無一失呢?
在某外賣平臺上,有多個商家地址登記為“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北街甲15號院7號樓三層301”,記者走訪該處。發現,該地址一樓為一家生鮮超市,此外并無明顯餐飲店標識。
不斷進出的外賣員暴露了其中的秘密:跟隨輕車熟路的外賣員乘坐電梯至3層,昏暗的燈光下樓層被三條通道分割,這里并沒有所謂的“301室”,但每一個走廊兩邊都是各類“幽靈外賣”的廚房操作間。
炸串、炒飯、麻辣燙、涼皮、紫菜包飯、新疆炒米粉……除各色小吃外,這里還聚集了原切牛扒、日料壽司、潮汕生腌、越南粉、滋補燉湯等店名看似“高檔”的外賣店鋪,一些店鋪的食物原料已堆積到了門外。
除個體店外,這里的“幽靈外賣”還不乏曼玲粥店、三米粥鋪、私町Osaka食堂、牛約堡等連鎖加盟品牌。其中,曼玲粥店與三米粥鋪的標識被貼在了同一個外賣廚房門外。
在外賣平臺上,這些店鋪有的不僅提供了虛假的堂食場地照片,甚至還顯示有到店評價。記者點開多個店鋪的到店評價,發現其配圖仍然是外賣照片。
根據外賣平臺上的公示信息,這些“幽靈外賣”提供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全部一致,來自“北京動冠科達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APP顯示,北京動冠科達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萬,經營范圍包括技術推廣服務、出租商業用房、餐飲服務、零售食品等,參保人數僅為2人。
亂象3
12張營業執照,10張是假照
近日,成都市場監管部門查處了一起案件:一家在某外賣平臺評分4.8分的店鋪,在外賣平臺公示的地址卻“實地查無”,外賣實際接單處在另一個地方。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該店鋪經營者在外賣平臺上共開了12家店鋪,手握12張營業執照,經查核10張為虛假證照。
曾有媒體報道,遼寧黑山的一位消費者網購生日蛋糕,沒想到,這家店定位在兩千多公里之外的成都,而送蛋糕的卻是距離她家不遠的小店。
今年全國兩會,來自遼寧省的全國人大代表于峰帶來一份關于“外賣行業食品安全”的建議。這份《關于改善外賣食品安全助力行業發展的建議》是他當外賣小哥3個月,用親身體驗得來的報告。以每天平均跑60多公里路來算,3個多月下來,于峰累計跑了有6000多公里。他說,這是一份“笨拙”的建議,是自己用腳跑出來的。
2021年,退役后的于峰利用擇業空檔期,在大連旅順全職做了3個多月的外賣小哥。
于峰發現,“幽靈外賣”商家沒有營業執照,通過上傳假證件,逃過了平臺審核。有的在家中或租賃地進行制作。
在“從業”3個多月里,當地衛生部門進行過多次檢查,但這些商家有自己的“對策”。有當天就關門停業的,也有讓外賣員換至隱蔽的地方讓外賣員取餐的。
關于“幽靈外賣”,2019年,就有報道稱,盡管監管和處罰力度不斷加強,但網絡餐飲平臺上的套證或假證經營行為并未得到徹底遏制,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陰陽地址”“多店一證”“僵尸復活”等問題時有發生。
有的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自己沒有任何證照資質,靠套用別人的餐飲證照違規經營;有的以連鎖經營總店或美食城為依托,一張總店餐飲服務許可證被多個分店共同使用;還有的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利用飲品店的證照辦理入網登記,實際卻從事網絡餐飲經營活動。
亂象4
后廚擺放凌亂,衛生條件差
“我也常點外賣,孩子也吃,但外賣食品的衛生情況咋樣,安不安全?”當上外賣騎手之后,于峰有了接觸各類商家后廚的機會。他發現一些商家后廚物品擺放凌亂,衛生條件也差,有廚師和其他制餐人員不佩戴口罩及準備食材時沒按要求佩戴手套的現象。“還有部分商家使用過期食材、劣質速食料理包制作外賣。”
于峰還發現,盡管第三方平臺早前就提出開設商家后廚直播功能,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直播無信號、視頻畫面模糊、商家缺乏直播意識等原因,消費者仍無法正常查看后廚的真實情況。對此,他建議,建立完備的餐飲外賣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增加食品安全監管主體,提高監管意識,增強智慧化監管手段的運用。
“比如將‘明廚亮灶’視頻對接到政府網絡監管平臺,通過自動抓拍和隨機抽取監控畫面的方式實現全天候監管,把食品安全‘曬在陽光下’。實現線上餐飲食品安全制作、打包、配送等全鏈條的‘可視化’,倒逼外賣商家自覺遵守操作規范。”他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
監管
“舌尖上的隱患”應如何監管?
近年來,網絡餐飲市場發展迅猛,也催生了一批忠實的“外賣族”。然而,與后廚可能暗藏臟亂差等問題的實體店相比,連門面都看不見的外賣同樣讓人提心吊膽。
“不知道之前,坦然大方地吃;知道之后,戰戰兢兢地吃。”有網友無奈評論道。
業內:外賣平臺入駐門檻低,監管難
一邊“工作”,一邊查閱相關法律法規,于峰發現外賣食品行業亂象成因復雜。
“雖然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涉及食品生產、加工、儲存、流通、交易等全過程。但作為食品領域的新業態,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全國人大代表于峰認為,現行懲罰力度較小,沒有起到相應的警示作用。“由于第三方外賣平臺入駐門檻低,導致一些不符合經營標準的外賣商家找到了生存空間。這需要構建起全覆蓋的監管體系。”
早在2017年,“幽靈外賣”便不斷被曝光,然而長期以來這一亂象仍難以根除,成為外賣行業的頑疴痼疾。平臺入駐門檻低、“幽靈外賣”地址隱蔽等因素,成為市場監管困難的重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稱,遭遇“幽靈外賣”,消費者維權舉證難。網絡餐飲行業缺乏有效的規范治理,導致消費者投訴不斷。由于維權舉證很難且成本較高,大多消費者對外賣質量安全問題表現出“寬容”的態度:大部分消費者會換一家繼續吃,還有一些消費者給予差評,只有很少一部分會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維權,但由于證據準備不充分或者難以取證,維權結果往往不了了之。
平臺:定期進行內部檢查
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司長龐錦介紹,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外賣用戶達5.2億。
根據《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經營許可證進行審查,登記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及聯系方式等信息,保證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場所等許可信息真實。
一名外賣平臺的內部人士表示,對于門店照片造假、“幽靈外賣”等亂象,平臺會定期進行內部檢查,一些明確是明廚亮灶的商家,也會在算法上進行優先推薦。“消費者在發現時也可以及時進行舉報,平臺會進行核實處理。”
部門: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今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與商務部發布關于發揮網絡餐飲平臺引領帶動作用有效防范外賣食品浪費的指導意見。提出規范外賣配送服務,切實保障食品安全。網絡餐飲平臺要進一步壓實外賣餐品配送環節安全主體責任,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完善平臺外賣送餐服務管理規范,加強食品安全培訓,進一步規范外賣送餐行為。大力推廣食安封簽,保障配送容器安全衛生,減少食品配送過程中污染、損毀等導致的浪費。
溫馨提示
怎樣識別幽靈餐廳?
查看評論和評級:仔細查看其他用戶對該餐廳的評論和評級。如果評論很少或評級較低,可能是一個幽靈餐廳的跡象。
圖片搜索:在搜索引擎中使用該餐廳的菜品圖片進行反向搜索。如果發現相同的圖片在其他餐廳或網站上出現,那么這可能意味著該餐廳使用的是虛假圖片。
地址驗證:在地圖應用或搜索引擎中搜索該餐廳的地址。如果地址是一個居民區、寫字樓或沒有實體餐廳的地方,那么可能是一個幽靈餐廳。
聯系方式:嘗試聯系該餐廳的電話號碼或在線客服,觀察是否能夠順利聯系上。幽靈餐廳通常會缺乏有效的聯系方式或無法及時回應。
菜單多樣性:查看該餐廳的菜單,如果菜品種類過多或包含多個完全不相關的菜系,那么可能是一個幽靈餐廳。真實餐廳通常會有更具特色和一致性的菜單。
外賣平臺驗證:確保該餐廳在外賣平臺上是合法注冊的,并且有一定的歷史記錄和積極的用戶評價。平臺會對商家進行一定的審核和驗證,但仍需保持警惕。
社交媒體和網上搜索: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上搜索該餐廳的名稱和相關信息,看看是否有用戶或媒體曝光過該餐廳是否可靠。
記住,購買外賣時,選擇正規、有信譽的餐廳是更加安全可靠的選擇。如果你對某個餐廳存在疑慮,最好選擇其他可信的選項。
廣東行動
保障外賣食品安全
廣東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
隨著餐飲外賣行業發展,出現了一種不做堂食只提供網絡餐飲服務的餐飲店,業內稱之為“外賣廚房”。一些“外賣廚房”為了節省房租成本,會選擇“隱居”城中村,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店鋪衛生狀況堪憂。
去年8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針對外賣食品安全回應了相關問題。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監管方面,一方面,廣東通過大數據篩查,找出數據異常的情況,交給各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現場核實。同時,采取“日常監管+陽光執法”形式,目前正開展茶餐廳的陽光執法活動。執法現場媒體代表、公眾代表一起選擇一家餐廳檢查,檢查的過程進行網絡直播。
此外,要壓實平臺責任,一些情況是平臺的監管失責,至少是夸張宣傳、衛生情況不佳,平臺有監管責任。他說,全省兩大平臺上的經營者有39萬多,對于沒有堂食的餐廳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的監管更加迫切。
廣州市場主體變換快,加強監管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表示,正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以更大力度監管外賣餐廳,保障食品安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一名負責人表示,廣州市餐飲企業有15.5萬家,通過美團和餓了么兩大平臺收集到的數據,在兩大平臺登記的外賣企業有7萬多家。
“純外賣企業是新生事物,規模小,變化也很大,有很多市場主體可能會變更經營地點,變動比較大,我們會針對情況加強監管。”這名負責人說,現在對餐飲企業除了日常的監督檢查之外,廣州還在推廣“明廚亮灶”。對于有堂食的企業,“明廚亮灶”是以玻璃窗的方式進行展示,讓消費者和餐飲人員進行監督。全市有9000多家學校和幼兒園飯堂實現了互聯網+“明廚亮灶”的監管。
廣州市的外賣餐廳很多,會分期分批推廣。單純做外賣沒有堂食的餐飲企業,也正在推廣,也就是在制作場所安裝攝像頭,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監管人員和消費者都可以在線上對加工現場、過程進行監督,這項工程推廣以后會對外賣餐廳監管力度更大一些。
深圳福田“數字后廚”上線突破3000家
近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福田監管局創新推出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新舉措——“幸福福田品質餐飲”之“數字后廚”2.0版上線。
市民可以通過i福田、美團、餓了么等多個網絡外賣平臺及公共服務平臺實時查看外賣制作的全過程。截至6月底,注冊在線網絡餐飲單位已超3000家,多個消費平臺聯動讓市民真正實現“先查看再下單”外賣點單新模式。
亮出后廚不啻于讓網絡餐飲企業“自我曝光”,廚房是否整潔、操作是否規范,消費者一看便知。“自從安裝了‘數字后廚’設備,我們店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生意也更好了。”石廈的一家外賣餐廳店長說道。同時他坦言,有了消費者的監督,廚師們對操作間的衛生條件、原料使用、操作過程更加注意,食品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證,這樣能讓消費者消費得放心吃得舒心,好評度才會越來越高。
“這個做法好,以前點外賣,對商家后廚干不干凈真是心里沒底。”在車公廟片區,記者采訪了一位剛點外賣的市民李先生,他迫不及待地向記者展示操作,打開了“美團”觀看起他下單門店的“數字后廚”,他一邊分享著直播畫面一邊感嘆道:“實時觀看,妥妥當了一回云監工,這以后點外賣就放心多了!”
整合:易福紅
來源:新華社中新社光明日報工人日報四川電視臺澎湃新聞深圳商報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