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
中國科技發展備受矚目,如今的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行各業都進入高速發展狀態,尤其是疫情放開后經濟加速發展。許多外媒對中國科技保持密切關注,僅5月份底至今中國就傳來四大“好消息”,事關C919,神舟16號等等,被美、日、英、德等外媒爭相報道。
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地區一直是全球科技的引領者,航空航天、半導體、工業軟件、操作系統、互聯網等等能夠想到的前沿科技領域幾乎都是西方的發明。
其它國家受益于他們的科技成果,也實現了科技產業的建設。但是想要擺脫西方技術的依賴,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中國科研人員并沒有放棄,從引進到自主創新,再到追趕,完成一個又一個科技產業的破冰。國內傳來的四大好消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第一大好消息:C919投入商業運營。
C919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項目,于2007年立項,2022年獲得民航局合格證頒發,并交付機型給全球首家客戶東方航空。前前后后花費了至少16年,在美國波音,法國空客壟斷全球航空市場的情況下。
C919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一切難關都被中國科研人員攻克,2023年5月28日這一天,C919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首次執行航班為上海往返北京。
此后的C919會進入常態化運營,國人都有機會乘坐C919。C919的商業運營也受到了廣大外媒的關注。
彭博社表示中國噴氣式飛機與空客,波音進行首次商業飛行。華爾街日報表示C919的商業飛行意味著波音,空客幾十年的壟斷地位在中國市場受到了挑戰。
類似的評價還有很多,在外媒看來,C919已經具備挑戰波音,空客的實力,打破壟斷是遲早的事。而對于中國來說,C919的研制和生產也為中國航空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大好消息:神舟16號發射。
5月30日,神舟16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三位宇航員被送入中國空間站,他們分別是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不同于以往的神舟火箭發射,這一次的神舟16號有一位載荷專家,也就是桂海潮。
航天員分為兩種類別,一種是航天駕駛員,負責駕駛載人航天器。另一種是載荷專家,負責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研究。
之前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宇航員都是航天駕駛員,但由于空間站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所以每一名宇航員都需要身兼數職,了解機械、電氣、電子、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現在有了載荷專家上天,就能進行專門的實驗作業,分工更為明確。
中國送載荷專家進入空間站,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第三大好消息:“香山”處理器計劃6月份流片。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過,中國芯片要想打破ARM,X86架構壟斷,開源的RISC-V架構是一大機遇和方向。因此倪光南呼吁國產廠商可以對RISC-V適當布局。
好消息是,國內第二代RISC-V開源處理器“香山”計劃在6月份流片,“香山”采用14nm制程,屬于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心,放眼全球,這樣的水準也是世界領先的。
很多國家甚至沒有實際開展RISC-V架構的布局工作,而中國廠商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不只是“香山”處理器的流片計劃,關于RISC-V架構的研發,阿里巴巴是國內集大成者。
目前阿里巴巴已經推出8款RISC-V處理器,參與了許多國際項目標準的制定。RISC-V作為一款免費,開源的架構,可以為國產芯片的發展提供夯實基礎。
第四大好消息:國產大型郵輪離開船塢。
中國除了有強大的基建實力,基礎的制造工業也十分強大,過去幾十年,中國完成了造火箭、造飛機、造空間站等等一個個建造項目,如今中國把大型郵輪也造出來了。
根據央視報道,中國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離開船塢,向長江主航道移動。后續將完成內裝工作,預計明年正式運營。
公開資料顯示,“愛達·魔都”國產大型郵輪采用了2500萬個零部件,有24層樓高。隨著“愛達?魔都” 出塢,標志著中國掌握了大型郵輪制造的核心技術,加上中國,目前世界上也只有5個國家能制造大型郵輪。
中國傳來四大好消息,事關C919和神舟16號發射,僅5月底至今就有這么多好消息傳來,且事關中國科技,制造業發展,被各國外媒爭相報道。相信這只是開始,期待未來中國科技能取得更多的突破進展。
同意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