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帆 于翔 華鵬偉 吳威辰 許文榮 李云漢
儲能產業近期市場關注度較高,源于海外需求景氣,價格回升,拐點信號兌現,以及新型儲能“倍增計劃”為裝機提供持續保障。中期來看,在電改進程加速推進之下,儲能正由成本項轉為盈利項,且容量補償機制的不斷完善進一步為儲能提供盈利“安全墊”。長期來看,容量市場機制的建設將對包含儲能在內的各類市場參與主體的裝機進行有效規劃,明確收益預期,或成為電改的下一重點方向。我們認為,容量市場作為電力交易體系的有效補充,應當未雨綢繆。
▍新型儲能“倍增計劃”為裝機提供持續保障。
(資料圖片)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頒布《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三年內全國新增裝機容量超1億千瓦,2027年底達1.8億千瓦以上,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與2024年累計裝機7376萬千瓦相比,三年或實現裝機2.44倍增長。根據CNESA測算,理想場景下,2030年儲能裝機或達近300GW,未來五年國內市場需求廣闊。
▍海外需求景氣,價格回升,拐點信號兌現。
美國需求方面,關稅影響淡化,OBBBA法案推動美國搶裝需求,2026年裝機預期不降反增。歐洲方面,大儲低基數放量高增,戶儲&工商儲供需改善、渠道加速回暖。同時,2025年以來電芯漲價印證需求景氣,行業逐漸走出長期通縮局面。我們預計電池廠及頭部集成商將率先獲得增量收益。
▍中期來看,儲能經濟性拐點顯現,正由成本項轉為盈利項。
過去“強制配儲”是在電力市場體系不完善,但新能源削峰填谷壓力較大情形下的政策過渡選擇。今年以來取消強配為低價內卷降溫,新能源全量入市為儲能創造豐厚收益,136號文有望成為國內大儲盈利拐點。隨著現貨市場建設提速,目前多省份已實現“現貨+輔助服務+容量”的多元組合收益。我們預計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政策或將加速推出,進一步為儲能提供盈利“安全墊”。
▍長期來看,容量市場為儲能裝機提供持續機制保障。
容量市場是一種由行政力量推動的市場化激勵機制,既能夠解決現有的容量電價機制所存在的補貼固化、資源錯配等問題,更可有效破解電力系統投資周期與需求增長脫節的難題。從電力市場建設節奏看,中長期市場已較為完善成熟,電力現貨交易正廣泛推進,電力容量市場作為電力交易體系的有效補充,當未雨綢繆。
▍政策展望:
展望容量補償機制,短期內或以自上而下的容量電價為主初步對火電、抽蓄、新型儲能等可靠電源或電力系統“必需品”的裝機成本進行有效回收;中長期建立電力容量市場,除上述主體外,為風電光伏等更多的電源側主體,以及電網通道或虛擬電廠等電網、負荷側主體提供必要的長效裝機保障。我們預期容量市場機制或在山東、山西、廣東等電改進程領先的省份先行先試,后續可關注跨省跨區域容量補償機制的建立,以及全國統一容量市場框架的構建。
▍風險因素:
電改政策落實執行不及預期;儲能海外裝機需求不及預期;儲能容量補償機制落地不及預期;容量市場建設進程不及預期。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9月14日發布的《新興產業政策系列之五—儲能產業:盈利拐點顯現,電改之下持續受益》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
責任編輯: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