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楊雪
? 耳畔回響著“朝辭白帝彩云間”的孩童吟唱,一路山重水復,我已來到心心念念的白帝城。盡管這首李白詩早就爛熟于心,但不到奉節,不登白帝城,沒有親見夔門,就無法真正理解李白的所思所感。
? 夔門是三峽西段入口,也叫瞿塘峽,是三峽之中最險峻的一段。夔門兩側高山,南為白鹽山,因粘附在巖石上的水溶液含鈣質,色似白鹽而得名;北為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巖層表面,土石呈紅色而得名。赤甲白鹽二山雄踞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古人自夔門入瞿塘,都會感嘆“夔門天下雄”。
? 夔門一推開,詩從天上來。登白帝城看夔門,眼前,是小學課文里那幅孤舟峽灣的水墨插圖,是十元人民幣背面的風景;心中,是不斷泛起的詩情,是欲縱情山水的氣闊。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關山難越,豈是一日可還?但與兩岸山色、滾滾長江作伴,豁然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
? 長江自古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流動通道。夔門是長江三峽之首,巴楚之爭、劉備托孤、三國烽煙、蒙宋之役……無數史詩般的戰火曾在夔門點燃。兵家必爭之地,加上夔門的天險風光,讓行至此處的文人墨客都忍不住要詠懷古今,寄情山水。
? 杜甫曾留居夔州近兩年,留下詩作400多首,占到他存世作品的三分之一。巔峰之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在這奇山異水中詠嘆家國古今而來。杜甫到夔州的時候已經接近生命的晚境,他這輩子過得比李白要更慘一些。在夔州的生活相對穩定,杜甫把畢生積累和感慨都爆發了出來。
? 還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劉禹錫,人生有二十三年都是在“巴山楚水”的流放中度過。但他就特別想得開,用寫詩把愁緒轉化成了豪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到夔州之后,關注到當地民歌竹枝詞,寫下“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兒女情歌。
? 夔門故地,巴山楚水,是活化的唐詩走廊。今日奉節,中華詩城,由此得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