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王?春
“科研機構希望科技成果盡快轉化,企業希望通過科技進步獲得發展優勢,但要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僅有這‘兩頭熱’是遠遠不夠的。科技成果轉化迫切需要強化包括交易平臺、專業人才等在內的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建設。作為一線科研人員,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該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司徒國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他帶來了關于如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技術要素市場的提案。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5.4%,其中企業為46.8%、科研單位為15.6%、高校為3.0%。相較2020年的數據,高校的專利產業化率降低了0.8%。
司徒國海分析,高校和科研單位專利產業化率較低的原因,不是專利的技術含量不夠,也并非專利技術前景不樂觀,而是因為高校和科研單位產出的新技術,其成熟度不足,難以實現產業化。
調研中,司徒國海發現,企業對新技術的需求旺盛,但高校、科研院所作為供給側卻往往難以實現與企業的直接對接。在創新鏈層面,重大原理突破以及應用方案驗證研究,是科研單位和高校研究人員的主要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許多科研單位、高校產出的科學研究成果企業用不了、接不住。
“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并不是由于政策扶持不夠、企業創新意識不足、成果需求不旺等因素導致的,而是由于成果和市場之間的‘橋梁’不夠堅固,轉化環節和鏈條還不夠完備。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幫助企業更準確地向科研機構、高校提出需求,更好、更快地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司徒國海表示。
在他看來,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難題,我國需要加快建立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完善科學技術創新資源配置。
司徒國海認為,要想盡快建設該市場體系,加快推動建立能夠有效嵌入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是關鍵。這一新型研發機構要具備研發、轉化、孵化和產業賦能等功能。
在組織機制上,新型研發機構要加大對產業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包括改變科研項目的立項和組織實施方式等。尤其要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項目,大力培植企業內的科技資源。
司徒國海表示,只有讓科學研究和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夠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夠推動產業的發展;有了強大的產業支撐,才能夠進一步推動技術的進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