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涵蓋了兩個立春節氣,第二次立春將在2024年的2月4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二十四節氣又是如何界定和劃分的?不久前記者走訪了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我們一起去看看中國傳統歷法中的時間管理智慧。
全年384天 癸卯兔年將迎兩次立春節氣
北京古觀象臺的前身,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欽天監”,四百多年間里每天持續對天文氣象觀測,在《時憲歷》中首次采用了空間方法來劃分二十四節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天文館副館長 齊銳:我身后的這個叫作天體儀,是清代的一臺重要天文觀測儀器。天文學上有兩種劃分二十四節氣的方法,中國古人是從時間把一年365天等分成24份,每一個是一個節氣的時間段。那么現代天文學,也就是我身后的這臺儀器,是把一個圓等分成24份,太陽來到一個節點是一個節氣點。
這是位于北京古觀象臺上的我國現存最早的天體儀,這是太陽的運行軌跡黃道,黃道旁標注有二十四節氣,平均15天一個節氣,太陽運行一圈需要約365天,這反映的是世界通用的陽歷紀元法。
但中國傳統的農歷歷法屬于陰陽合歷,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依據,一年長約354天。這樣一來,農歷年和陽歷年存在了11天的偏差,因此古人設置了閏月來彌補誤差。比如今年,加了一個閏月后,農歷年達到384天。
北京天文館副館長 齊銳:農歷2023年這一年有384天,那也就意味著我們這一年的立春是在這一圈里頭,等365天再回來,這農歷年還沒完呢,還有20多天沒完呢,所以咱們這農歷的2023年就包括了兩次立春。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古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太陽在天空中運動的軌跡,從而獲取冷暖雨量的變化,指導農業生產。
北京天文館副館長 齊銳:春夏秋冬,溫暖寒冷,它主要的原因是來自太陽光,所以二十四節氣完全是一個陽歷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完全是可以以它為時間節律的指導,來做農業生產的依據。
閏二月屬罕見 下個閏二月雙春年在2042年
立春在公歷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因此從公歷來說,每年都會出現一次立春,而農歷閏年,一年中則會出現25個節氣。癸卯兔年長達384天正是因為多加了一個農歷閏月,也就是3月22日開始的閏二月。古話常說“十年難逢閏二月”,為什么是閏在了二月?我們繼續來看。
專家介紹,閏在哪個月與太陽運動有關,通過二十四節氣的分布規律就可以判斷,如果指定的節氣沒有出現,這個月就會變成閏月。
北京天文館副館長 齊銳:實際上古人規定,農歷的這十二個月,每個月要有一個二十四節氣的標志在里邊,這個月才能成立。舉個例子,必須包含雨水這個節氣的月才能稱為正月,包含春分的那個節氣才能叫作二月,2023年的農歷二月之后的那個農歷月,不包含谷雨這個節氣點,這個月應該怎么叫呢?只能叫閏月,因為它是排在了二月之后,所以叫閏二月。
專家從天文學角度解釋,農歷的閏月往往出現在4月到8月,因為這時太陽運動相對較慢,因此閏二月并不常見,下次同時出現閏二月加雙立春要等到20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