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我國扎實推進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打造了中國靚麗的“綠色名片”。為全面、科學、系統、持續開展荒漠化治理,高質量推進防沙治沙工作,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明確了今后一個階段防沙治沙工作的總體思路、工作重點和目標任務。同時,近期相繼完成了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巖溶地區第四次石漠化調查工作,掌握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巖溶地區石漠化的最新狀況及動態變化情況。
12月30日,在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暨荒漠化石漠化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司司長孫國吉表示,為掌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我國每5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調查工作。去年又新增年度動態監測。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了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工作。本次調查以國土“三調”為底版,直接參與的技術人員達5100余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中國氣象局等相關單位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參加了相關專題研究工作,這次監測結果是多部門、多學科共同合作的結果。
宋崢?攝
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57.3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7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58%;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27.9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91%。
孫國吉指出,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所有調查省份,指荒漠化18個省,沙化30個省,下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面積持續“雙縮減”,程度持續“雙減輕”,沙漠、沙地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持續“雙提高”,沙區生態狀況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態勢,荒漠生態系統呈現“功能增強、穩中向好”態勢。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一是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整體逆轉,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呈現逆轉趨勢,首次實現了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
二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與2014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凈減少37880平方公里、3335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分別為7576平方公里、6670平方公里。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四個監測期保持了“雙縮減”。
三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穩步減輕。與2014年相比,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19297平方公里,極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32587平方公里。
四是沙區植被狀況持續向好。2019年沙化土地平均植被蓋度為20.22%,較2014年上升1.90個百分點。植被蓋度大于40%的沙化土地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5年間累計增加791.45萬公頃,與上個調查期相比增加了27.84%。
五是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土壤風蝕總體減弱。2019年風蝕總量為41.79億噸,比2000年減少27.95億噸,減少40%。
2021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了巖溶地區第四次石漠化調查工作。
孫國吉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722.32萬公頃,占巖溶面積的14.92%。與2016年相比,5年間石漠化土地凈減少333.08萬公頃,年均減少66.62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7.72%。石漠化擴展的趨勢得到全面遏制,我國石漠化狀況呈現出持續改善的良好態勢。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一是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與上次調查結果同口徑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333.08萬公頃,明顯高于上次調查期間的減少面積(193.22萬公頃),實現了自2005年以來連續3個調查期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且縮減幅度提高。
二是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與上次調查結果同口徑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面積均出現減少。其中:輕度石漠化減少118.76萬公頃,中度減少149.20萬公頃,重度減少54.20萬公頃,極重度減少10.92萬公頃。
三是林草植被狀況持續向好。石漠化地區植被綜合蓋度達65.4%,較2016年提高4.0個百分點。特別是喬木型植被面積2133.60萬公頃,占巖溶土地面積的47.20%,較2016年提高5.8個百分點。
四是石漠化發生率持續下降。石漠化發生率為14.91%,較2016年下降7.36個百分點。巖溶生態系統功能增強,改善型面積為458.59萬公頃,占10.16%;退化型面積為37.96萬公頃,占0.84%。改善型面積是退化型面積的12.08倍。
五是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改善。與上次調查結果相比,巖溶地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7.81%,土壤侵蝕模數下降13.55%,土壤流失量減少28.94%。
關鍵詞: 防沙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