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宋迎迎
12月30日,全國首艘油電混合智能拖輪——“青港拖1”輪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啟用。該船在純電力模式下可實現零油耗、零排放,預計每年節油227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噸。這是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科技實力強化智慧港口建設、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又一重要成果和鮮活案例。
(資料圖)
“青港拖1”輪。宋迎迎?攝
“青港拖1”輪長39米、型寬11.5米、型深5.3米、5200匹馬力,采用“自由航行+助泊作業”兩種運行模式,主要用于協助進出山東港口青島港的大船靠泊、離泊和移泊。該船采用傳統柴油機推進和電力推進雙驅動模式,柴油機推進系統配置2臺主柴油機,單機功率1920千瓦,電力推進系統共配置4套磷酸鐵鋰電池組,總容量為2760千瓦時。該船的啟用,將有效解決傳統拖船在航行和作業過程中柴油主機低效能、高油耗、高排放的問題。
“綠色低碳是‘青港拖1’輪最顯著的標志。通過自主研發的動力配置方案和轉換控制算法,使用同一手柄可以操控兩套推進系統,純電力推進和柴油機推進兩種模式可實現一鍵無縫隙智能切換。在純電力模式下,輪船最大靜水航速11.7節,最大續航力4.5小時,可實現零油耗、零排放,預計每年節油227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噸。”“青港拖1”輪船長李瑞峰介紹說。
“青港拖1”輪兩種驅動模式可實現一鍵無縫隙智能切換。宋迎迎?攝
記者了解到,“青港拖1”輪使用自主開發的港作拖輪智能化系統,提供4216個數據點的輔助決策邏輯及解決方案,使船舶的“智能化”管理成為現實。全船共有12568個傳感器,6套人工智能建模系統,敷設電纜45公里,為常規拖輪的3倍。全船搭載多元融合態勢感知輔助避碰、拖輪作業輔助航行、機艙“跑冒滴漏”監測、振動監測、噪聲監測、智能巡檢等6項國內首創人工智能系統,多項前沿技術首次在船舶上應用。
以多元融合態勢感知輔助避碰系統為例,該系統將微光補償高清攝像機、激光測距雷達、超聲波雷達進行深度融合,采用AI圖像處理、回波點云分布、雜波圖像抑制等多項技術與邊緣檢測算法相結合,進行人工智能建模并自主學習,對該船周邊的所有目標進行識別、測距并報警。“多元融合態勢感知輔助避碰系統的研發為全國首創,實現了檢測距離設定、高保真圖像呈現、距離精確顯示、夜間圖像增強等眾多功能于一身,是符合港作拖輪工況的最先進輔助避碰系統。”山東港口青島港輪駁有限公司總指導電氣工程師顏卓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據悉,“青港拖1”輪被中國船級社授予6個附加標志,包括“智能航行(N)、智能機艙(M)、智能能效(E)、智能集成平臺(I)、混合動力Hybrid、無人機艙AUT-0”等。其中“混合動力Hybrid”和“智能航行(N)”附加標志是國內全回轉拖輪總首次取得。該輪船的投產運營,為航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打造了拖輪智慧綠色發展新樣板。
自一體化改革發展以來,山東港口堅持自主創新,將智慧綠色港口建設作為驅動港口轉型發展的首要手段,不斷提升港口發展內涵、發展質量。自主研發自動化碼頭智能管控系統(A-TOS),在行業率先發布綠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規劃,構建“公轉鐵”“公轉水”綠色低碳集疏運體系,成功獲評“亞太綠色港口”,智慧綠色發展動能日益強勁。
“山東港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