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12月28日,在中交集團舉行的“交筑·大國重器”媒體開放日上,記者來到目前國內在建穿越長江最深、水壓最高、直徑最大的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江陰靖江過江通道項目,現場感受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內直徑最大、性能最先進的泥水平衡盾構機“聚力一號”的磅礴力量,這也是國內第一個把保護江豚作為設計理念的盾構機。
江陰靖江過江通道左線工程全長6445米,其中盾構段全長4937米,是目前國內總長度排名第二的長江隧道;穿越長江的最大深度可達87米,水壓高達0.87兆帕,相當于每個指甲蓋大小面積需承受8.7公斤壓力,是國內在建承受水壓最高的公路盾構隧道。截至目前,“聚力一號”已將該隧道掘進過半,掘進1360環(2720米),且已穿過該隧道最深處并繼續向長江南岸掘進。
用于實施該工程的“聚力一號”盾構機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制,開挖直徑16.09米、長約170米、重約5000噸、約6層樓高,是妥妥的大國重器。
“聚力一號”在掘進過程中,需要穿越江豚棲息的家園,還需多次下穿敏感建筑物、有害氣體集聚區域,不良地質掘進距離長,對盾構機的系統性、可靠性要求極高。
記者看到,“聚力一號”的刀盤涂裝成“微笑天使”的圖案,中交天和設計研發總院院長樹軍告訴記者,這是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因為它親切友好的微笑形象而被稱為“微笑天使”。作為世代以長江為家園的江豚,對水質和噪聲異常敏感。從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到掘進作業,中交天和始終把愛護江豚、保護長江生態擺在最突出位置,將環保理念貫穿全局。中交天和基于水下噪聲監測技術,建立刀盤轉速、掘進速度與作業噪聲間的關系模型,實時監測掘進過程產生的噪聲,確保把聲音控制在設計閾值(80分貝)內;配備綠色環保管路延長裝置,杜絕隧道內泥水溢出等對作業環境的污染。
為應對一切風險,設計師準備了齊全的技術“工具包”。其中,氣墊艙可把掌子面壓力精準控制在±0.02兆帕以內,隨時控制掘進過程中的泥水壓力,防止地層出現沉降,確保盾構機掘進姿態平穩優美。同時,還采用了超大直徑盾構超長不換刀技術、智能化導向、智能化地質超前預報、刀具磨損光纖監測、盾尾間隙自動測量、管片上浮及收斂自動監測、高精度有害氣體監測和同步雙液注漿等系統,確保隧道掘進做到“可視、可測、可控、可達”,使高強度、高風險、高污染的隧道掘進作業轉變為安全、高效、節能、環保的綠色掘進模式。
通過對已成型隧道的現場檢測,管片錯邊量被嚴格控制在3毫米內,管片上浮量被嚴格控制在5毫米內,遠遠低于行業內5—10毫米的隧道掘進案例數據,且隧道滴水不漏。
關鍵詞: 穿越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