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雍黎?通訊員?羅強?應望?李春梅
早期胃癌診斷有了新方法。12月28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獲悉,該院消化內科楊仕明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磊研究員團隊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邢孟秋院士團隊合作,設計并構建了一種雙芘-多肽納米探針,可以靶向錨定早期胃癌的新生血管并在藍激光內鏡激發,能夠發出淡黃綠色的可見熒光,從而實現早期胃癌的分子影像檢測,有效解決早期胃癌“難辨”“難斷”的問題。近日,該研究結果以《雙芘-多肽納米探針用于藍激光內鏡下早期胃癌的分子影像檢測》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于材料學雜志《尖端科學》。
胃鏡檢查是目前對胃癌早期診斷的最佳方法,但由于早期胃癌病灶部位的表面腺管和血管的形狀變化不明顯,內鏡醫生經常對其“見而不識,識而不辨”,因此仍然具有20%-40%的臨床漏診率,導致胃癌患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既往的診斷方法如CT、磁共振、消化道造影等,由于不能直接觀察到黏膜表面腺管和血管的形態變化,對早期癌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差,已然不能滿足早期胃癌臨床診斷的需求,因此亟須開發一種新的診斷方法。
近年來,分子影像技術在生物成像領域快速發展,它能夠在分子及細胞水平顯示癌癥的早期變化,且具有較高的靈敏性,為早期胃癌的診斷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夠構建一種靶向早期胃癌的分子影像探針,并且能夠通過藍激光內鏡激發顯像,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效率。
雙芘-多肽探針的結構組成、自組裝示意圖、靶向腫瘤并通過藍激光激發顯像的示意圖。
該研究報道了一種雙芘-多肽納米探針,該探針能夠靶向早期胃癌的新生血管并通過原位自組裝成纖維而長時間錨定在病灶部位。同時,在臨床應用的藍激光內鏡的激發下,錨定在病灶部位的探針發出可見熒光,從而實現對早期胃癌的精準診斷。在體外實驗、皮下移植瘤的小鼠模型、臨床切除的手術標本實驗中驗證了該探針的靶向能力及其錨定腫瘤部位的長效成像能力。此外,在原發胃癌模型兔的活體實驗中驗證了其藍激光可激發顯像的能力,通過病理活檢結果證實了探針精準靶向癌變部位并顯像,具有重要的臨床研究意義。
該研究首次提出并開發了一種基于藍激光內鏡的分子影像探針,并且能夠被藍激光激發出淡黃綠色熒光,為早期胃癌的診斷提供了一種新方法,有效解決早期胃癌難分辨、難診斷的問題,具有重要的臨床研究意義。
關鍵詞: 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