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山菊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
12月17日凌晨,在兩臺連續張拉千斤頂對稱勻速拉動牽引下,廣州白云站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建設工程配套市政道路項目鐵路東線SF、SG匝道非對稱曲線轉體橋跨越京廣鐵路,成功“華麗轉身”。記者從施工單位中鐵三局了解到,該橋是世界首個巖溶地區轉體重量超2萬噸、轉體角度超102度的三維非對稱曲線轉體橋。橋長為165米,與京廣鐵路鐵路線以87度交叉角相交,臨近運營鐵路線小于5米并跨越11股道。由于工程體量大,安全風險高,施工環境復雜,工期進度緊張,被列為項目控制性重難點工程。
中鐵三局項目負責人介紹,京廣鐵路是貫通中國南北的鐵路大通道,日開行貨物列車上百對,轉體橋跨越既有京廣鐵路及站場11股鐵路線,轉體施工必須在封鎖天窗時間點內進行,受鐵路營運的制約因素多,風險隱患突出,保證營業線施工安全是頭等大事。
為減少對既有鐵路線正常運營的影響,項目部采用平面轉體施工的工藝,將跨線部分的梁體在鐵路側預制,然后通過旋轉平臺將主梁旋轉到位,再進行后澆段的連接。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轉動體系安裝精度、各環節施工技術質量,加強轉動過程中的監控,確保橋梁轉體質量及鐵路行車安全。
跨京廣鐵路轉體橋跨度大、結構不對稱,結構的不平衡力矩大小將直接決定轉體施工成敗。解決轉體結構的稱重、配重成了轉體施工前必須要攻克的技術難題。項目部與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團隊進行聯合攻關,采用三維CAD重心復核技術、頂力+位移傳感器數據采集系統來調整轉體配重,實現了梁體自身的平衡。
項目部對轉體施工的主橋實施全過程的施工監控。一是保證各階段的安全,以及施工過程中結構線形、變位和各部位應力狀態符合設計要求;二是結合模擬計算和監測數據,對施工過程結構狀態的變化進行有效的預測和控制,優化施工工序,提高施工工藝水平。除此之外,轉體作業分兩次進行,第一次試轉體約20°,考核水平轉體體系狀態,測試轉體點動運行速度和角速度、啟動力矩和運行力矩等參數,由測量和監控人員進行各項初始資料的采集,為正式實施轉體提供主要技術參數和可靠保證。在24小時之內進行第二次正式轉體82.25°,轉體過程通過兩臺連續張拉千斤頂對稱勻速拉動兩束鋼絞線,使梁體以每分鐘轉體1.15°的速度順時針緩緩轉動。經過100多分鐘的天窗點施工,主梁成功旋轉到位。
據悉,廣州白云(棠溪)站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建設工程兼備普速、高鐵、城際客車功能,是廣州市首個按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樞紐工程。
(中鐵三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