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
進入11月,冬季的攀枝花西區陽光明媚。在我國唯一蘇鐵專類保護區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蘇保區)內,曾經山脊裸露、灰塵四散的采礦區已重新披上了“綠裝”,悅耳的鳥鳴取代了機器的轟鳴,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攀枝花蘇鐵正在陽光下伸展“腰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圍繞攀枝花西區石灰石礦采場退出蘇保區完成生態修復的故事,11月22日筆者進行了探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高標準整改 讓“植物活化石”煥發生機
“攀枝花蘇鐵、平武大熊貓、自貢恐龍化石被譽為‘巴蜀三寶’。”攀枝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西區分局負責人說,總面積1358.3公頃的蘇保區,跨攀枝花西區、仁和區等,其中西區占85%。隨著蘇保區的發展,攀鋼石灰石礦采場及排土場被劃入了蘇保區紅線范圍內,而蘇鐵也因保護區內的礦山開采遭遇著巨大的生存隱患。
2017年3月,經四川省環保督察指出“蘇保區內攀鋼礦業有限公司石灰石礦仍在生產或使用”環保問題后,攀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著手開展石灰石礦采場退出蘇保區相關工作。2018年10月攀鋼石灰石礦停止開采作業,次年10月攀鋼全面完成蘇保區內石灰石礦生態修復。“做出攀鋼石灰石礦關閉退出蘇保區的抉擇后,攀枝花地方黨委政府健全與攀鋼集團的協作機制,雙方先后70余次派員到現場聯合推進石灰石礦關閉退出及生態恢復工作,及時解決了資金不足、水源短缺、苗木栽種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攀枝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西區分局負責人說,生態修復中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會同攀鋼集團公司制定了石灰石礦采礦跡地及排土場生態恢復治理總體方案,將攀鋼石灰石礦采礦跡地及排土場生態修復項目劃分成3個版塊實施,其中由西區政府負責采場底部修復,修復面積為302畝;蘇保區負責頂部修復,修復面積為298畝;其余區域的植被恢復及生態治理則由攀鋼集團公司負責,修復面積為1900余畝。
“最終,比整改時限提前了兩個多月完成修復,累計畝均投資約3.8萬元,為現行礦山跡地生態修復投資強度平均水平的2.2倍。”該負責人說。
多技術創新 建起長效管護機制
“攀鋼石灰石礦跡地生態修復工作一度面臨干熱河谷地區土壤蓄水能力差、有機質含量偏低、缺乏水源等困難。”攀枝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西區分局負責人說,在修復中,環保部門總結探索出“異地運土、掛網保土、擋墻固土”和“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噴滴灌”等多項創新舉措,破解了干熱、缺土、缺水的難題,提升覆土植被成活率。
統計顯示,自2017年以來在生態修復中,攀鋼石灰石礦區域共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鞍葉羊蹄甲、巖柿、櫟葉枇杷等耐干旱耐貧瘠樹種23種,喬木1.2萬株、灌木37萬株,覆土36萬立方米,開展生態恢復面積2541.29畝(其中蘇保區內面積2368.81畝)。同時,該區域還建成了162千瓦光伏的提水灌溉工程,并建立了覆蓋整個修復區的綠化澆灌系統,回填種植土約36萬立方米;修筑擋土墻1.5公里,邊坡生態防護網2萬平方米,有效解決了礦山跡地植被恢復生態治理土壤、水等瓶頸問題。目前,這里栽種的樹木成活率已達到95%以上。
“恢復生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攀枝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西區分局負責人說,為持續鞏固整改成效,西區人民政府、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攀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三方分別成立植被恢復管護領導小組并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目前,通過落實養護單位、明確養護目標、簽訂養護合同,當地正每年投入管護費約410萬元,全力保障綠化澆灌系統的正常運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