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7月3日電 (宋歌)在日前于湖南長沙舉行的中非經貿博覽會上,非洲的水果與農產品無疑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主角之一。無論是前來洽談的采購商,還是場館開放后前來參觀的普通市民,都被展館中來自盧旺達的辣椒、烏干達的咖啡、科特迪瓦的可可果等吸引了目光。
而在展館一角,一家名為果銳科技的企業從肯尼亞帶來的鮮食牛油果只用了半天時間便被售罄。就在去年8月,這家企業生產的肯尼亞鮮食牛油果產品達到了海關的防疫要求,讓中國顧客首次得以在中國境內購買來自肯尼亞的新鮮牛油果。
市民在中非經貿博覽會現場購買肯尼亞牛油果。人民網 宋歌攝
【資料圖】
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談起為了讓牛油果進入中國市場所做的努力,果銳科技的創始人呂翠峰頗為感慨。“實際上2018年我們就從肯尼亞進口了冷凍牛油果,但是中國的消費者還是更喜歡吃新鮮的牛油果。”由于存在病蟲害隱患,當時從肯尼亞出口的鮮食牛油果無法通過中國的海關檢疫。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呂翠峰的企業花了三年時間進行技術創新,從采摘、運輸、加工、再到篩選,每一步都要避免病蟲害侵襲。“此前,由于出口目的國往往不對相應病蟲害作出要求,肯尼亞的果農沒有相應的經驗。為此我們做了很多實驗,幫助非洲的果農引進了設備和技術,還建立起了一套測評標準。”
呂翠峰(左二)與肯尼亞產牛油果。受訪者供圖
技術與疫情的雙重影響,讓進口肯尼亞牛油果的過程尤為波折。呂翠峰提到,在這一過程中,她從中國的駐非機構處得到了許多支持。“包括中國商務部和大使館都幫我們做了很多工作。”
自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提出“八大行動”以來,中方一直在努力擴大自非進口,例如優先考慮非洲商品的進口請求,對非洲33個最不發達國家的97%稅目輸華產品實施零關稅待遇,與非方在標準、質檢、互認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加快非洲產品市場準入程序等等。這些措施讓中國自非進口連續增長,目前中國已成為非洲農產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國,近年來非洲對華農產品出口年平均增速達11.4%。
肯尼亞牛油果如同中非貿易快速增長的一個縮影。今年,更多來自非洲的農產品首次進入中國:盧旺達的干辣椒、肯尼亞的鳀魚……這些農產品制品也都被商家帶到了中非經貿博覽會的會場,引得眾多采購商與市民駐足詢問。
來自盧旺達的參展商為市民講解盧旺達辣椒制作的辣椒醬。人民網 宋歌攝
相較于傳統的援助模式,經貿合作能以更加可持續性的方式支持非洲國家發展。“通過在當地開展業務,我們可以通過貿易的方式,為當地提供一些外匯儲備,解決當地外匯儲備不足的問題。我認為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一方面。”呂翠峰談到。
而中非合作也不僅止步于經貿領域,雙方正努力擴大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中非合作愈發朝全方位方向發展。今年的中非經貿博覽會特別強調了中非婦女合作,不僅首次設立了中非婦女創業創新成果展,還開設了中非婦女論壇,呂翠峰也作為杰出女企業家代表受邀參加。提到中企對于改善當地婦女兒童狀況的社會責任時,呂翠峰頗為認同,“像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我們雇傭的當地員工中,女員工可以達到1/3左右。”
在呂翠峰的工廠中,當地女員工的身影隨處可見。受訪者供圖
“我認為,應當取之于非洲,回饋于非洲。”呂翠峰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今年,她的企業已與坦桑尼亞的牛油果與辣椒供貨商展開洽談,預計不久,這些來自非洲的農場品就將被送上中國食客的餐桌。而中非之間的情誼也將如同小小的水果一般,漂洋過海而愈發濃郁芬芳。
呂翠峰(左二)與坦桑尼亞辣椒供貨商。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