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千萬代碼,沙場千軍萬馬。初冬時節,記者在西部戰區聯指中心看到,一場戰役指揮演練悄然上演。
只見數份情況通報流轉至相關席位,正在參加席位值班的聯合參謀巫吉川迅速受理。他向擔負后臺支撐任務的某保障大隊值班席位提出咨詢需求后,根據對方提供的仿真運算結果迅速制訂處置方案,意見最終被指揮員采納。
“這個處置方案看似由我一人提出,其實背后有一支強大的智囊團幫助我們出謀劃策,支撐著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成為‘最強大腦’。”巫吉川口中的智囊團,正是該戰區聯指中心某保障大隊——作為戰區聯合指揮保障力量,他們肩負著“為戰場決策提供數據保障、為作戰指揮提供智力支撐”的使命任務。
(資料圖)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該大隊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結合支撐聯合作戰實踐,把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加速科技向戰斗力轉化作為推進聯合作戰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深挖人才優勢,厚積打贏勝勢。
在巫吉川所處指揮席位的“另一頭”,記者見到了該保障大隊被譽為“作戰精算師”的趙偉團隊——他們通過數學建模方式精確模擬戰場,為指揮員決策提供依據。此時,該團隊成員正在趙偉的帶領下,緊鑼密鼓地圍繞某新戰法模型進行科研攻關。
“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特點規律,是黨的二十大對軍隊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趙偉對科學技術是核心戰斗力的感悟更加深刻,“要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加速將科技轉化為戰斗力。”
“精算”模擬仿真團隊、“廟算”兵棋推演團隊、“深算”毀傷評估團隊……走進該保障大隊,一支支名稱新穎、研究方向也頗為前沿的科研技術團隊,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記者來到該保障大隊“精算”模擬仿真團隊,只見官兵正在對某項仿真模擬結果進行可行性論證。從團隊成員們作業服上的標識可以看出,他們分別來自陸軍、空軍、火箭軍等不同軍兵種單位;而從他們的軍銜可以看出,團隊成員都十分年輕。
“成員的平均年齡不到35歲。”該團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王戈告訴記者,團隊中既有知名院校畢業的博士、碩士,也有來自基層一線的指揮軍官。近年來,他們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榮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項,并被各級推廣應用。
“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需要有一流的軍事人才作支撐。”王戈說,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對于他們這支技術團隊而言,就是要海納百川、聚才集智,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強軍興軍新征程上各展其能。
為厚植創新人才成長沃土,貫徹人才強軍戰略,該保障大隊黨委提出“青藍”計劃,通過完善青年人才引進措施、建立青年人才培養機制、優化青年人才服務保障模式等方式,讓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員在組織的關懷幫助下快速成長。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前不久,曾在全軍某比武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郭石一,以選調的方式,從陸軍某部進入該保障大隊“廟算”兵棋推演團隊,由一名“摩步尖兵”轉型為“科研棋兵”。踏入新戰場,郭石一以“歸零”的心態再出發,幾乎每晚都加班自學至凌晨。
“夢想就在前方,我們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須只爭朝夕、全力以赴。”郭石一告訴記者,未來5年,軍隊有軍隊的奮斗目標,他個人也有一個小目標:讓新型兵棋對抗系統更加直觀地展現戰場態勢,以“科技+”為訓練轉型升級賦能。
在該保障大隊“深算”毀傷評估團隊,記者見證了一次科技帶來的改變——制訂某作戰行動火力毀傷方案,參謀人員只需要輸入相關參數,系統便會自動給出“最優解”。
“我們的工作就是用‘實驗’代替‘經驗’,用‘算法’確定‘打法’。”該團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王建宏告訴記者,過去制訂類似方案,哪怕是經驗豐富的參謀也需要數十分鐘,如今在數據算法加持下,這一時間已被大大縮短。
“向科技要戰斗力,就必須聚焦戰場、向戰研戰。”走出作戰實驗室,王建宏和該保障大隊許多指揮保障人員一樣,又將頂著寒風、馬不停蹄直奔高原,深入基層一線開展作戰數據收集工作。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每名官兵都是答卷人。”雖然已連軸奮戰了好幾天,然而王建宏卻直言“忙得很充實、快樂”。他說:“答好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這張考卷,我們使命在肩、任重道遠。”
(彭小明 本報特約記者 李佳豪 楊曉波)
(責編:彭靜、溫璐)關鍵詞: 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