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19日,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四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島舉辦,云南楚雄彝繡作為首個省外受邀參展作品,在主會場開設專展,一件件作品以其獨特技藝和民族文化魅力備受青睞。
(資料圖)
作為楚雄市彝繡企業的代表之一,張麗瓊已經是第三次來到相隔數千里的福建推廣彝繡產品了,“在政府搭建平臺的幫助下,我們的彝繡產品越來越受到外界認可”。
彝族刺繡是彝族地區的一項古老技藝。作為一項伴隨生產生活誕生的手工技藝,她深植民間,有著長達1700多年歷史,生于鄉土之間、根植衣食之中,生生不息,傳承千年,成為彝族人的文化記憶。近年來,楚雄州通過“傳統技藝+現代創意”,全力推動彝繡打造品牌、拓展市場、做強產業,推動彝繡實現“繡品變商品、秀場變市場、繡片變名片”大轉變。指尖彝繡產業成為農村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也成為楚雄州文化產業走出去的亮麗名片。
繡出美麗產業
纖纖十指、捻針撫紗,彩線如虹、伏案繡花……臨近歲末,在楚雄州大大小小的彝繡合作社,繡娘們圍坐一起,正巧手趕制一批批訂單產品。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楚雄,彝家人流傳著“彝家女子會拿針就會刺繡”的說法。來自楚雄州大姚縣的繡娘張瓊芬已經年過50,繡起各式紋樣手法嫻熟,她記不起何時學會了刺繡,“從小就會,看著媽媽、奶奶等長輩繡,一輩教一輩、一代傳一代”。
彝繡是“指尖的技藝”,也是“生活的藝術”。綻放的馬纓花、落在枝頭的喜鵲、飛舞的蝴蝶……農閑時的彝族婦女發揮想象力,把她們對自然、生活的熱愛都化成一針一線,繡在布上,縫制在彝家人的頭帕、衣袖、褲腳、披氈、掛帶、荷包、腰帶等服飾上。逢年過節、趕集聚會,彝家男女總會穿上五彩繽紛的彝繡服飾,展示獨特的美麗,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與無限向往。
“彝家人把花草蟲魚等美好的圖案繡在衣服上,創意巧妙、配色大膽、制作精美,但都是作為自用的生活用品。”楚雄州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周兵說。
張麗瓊是云南彝彩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公司負責人。她曾經在楚雄州博物館從事彝族傳統服飾的研究和講解工作,由于對彝族服飾的深深熱愛,她離開博物館,專門學習彝族服飾裁剪制作。
最初的彝繡都以家庭式自繡自用、自制自穿、自產自足為主。2005年張麗瓊憑借學習的技術,創建了彝彩服飾工作室,她做的彝族服飾樣式好,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
“以前裁剪比較寬大,像桶一樣,穿著也不舒服。我學習了立體裁剪工藝,做出的腰身合適,市場非常好,找我做衣服要排上一個月的隊。”張麗瓊說。
從自穿自用到走向廣闊市場,工藝獨特、構圖精美、色彩艷麗的彝繡繡品、服飾深得各地群眾喜愛,不斷走進人們的視野。
楚雄州彝繡產業起步探路,就呈現出千村萬寨“花發滿山”的景象。據統計,目前楚雄全州有彝繡經營戶538戶,彝繡協會(合作社)56個,繡女5.7萬人,打響“七彩彝繡”“納蘇”“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繡品牌。2022年楚雄州彝繡產業預計可實現增加值4億元、產值達16億元。
登上國際舞臺
楚雄州永仁縣的深山小村直苴村里,有個遠近聞名的賽裝節。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直苴村里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十里八鄉的彝族群眾身著自己縫制的彝繡盛裝聚集于此,對歌跳舞、賽裝賽美,通宵達旦。發端于直苴村的彝族賽裝節走過了1300多年,被譽為古老的“鄉村T臺秀”。
2016年,正在駐村工作的周兵想把賽裝節做出點聲勢。周兵回憶,彼時云南省委宣傳部聘請上海民俗專家陳彪先生為顧問。“見面會談后,我倆一拍即合,決定把賽裝節做成一場云南省民族時裝秀。”周兵說。
2016年元宵節,七彩云南2016(國際)民族賽裝文化節啟動儀式落戶永仁直苴彝族賽裝節。通過創意策劃、精心組織和強勢宣傳,近千名中外游客、民俗專家、服裝設計師、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楚雄彝族賽裝節火出圈外。
受邀親歷永仁直苴賽裝節的盛況后,著名時裝設計師馬艷麗也被彝繡之美和云南鄉村的原生態所震撼,當即表示,“一定要為彝繡做點什么”。當年10月,馬艷麗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首秀50套以彝繡元素為主題的高級定制時裝,一鳴驚人。
千年彝繡登陸國際T臺,掀起了最炫民族風。2017年12月,“云衣彝裳”綻放上海灘;2018年11月,楚雄彝族經典音樂舞蹈服飾展演《彝鄉之戀》登上首都舞臺;2019年4月,楚雄彝繡特色成衣服飾亮相上海時裝周,7月,大型彝族服飾音樂舞劇《云繡彝裳》炫彩首演。
2019年9月11日,云南楚雄彝族特色精品時裝壓軸亮相紐約時裝周。彝繡中常用的魚、鳥等文化圖騰以及云南大山中形態萬千的花卉在T臺上恣意綻放,塑造出40余個相映成趣的潮流造型,傳統文化通過現代時裝演繹走向世界舞臺,詮釋千年彝繡之美。
作為見證者,周兵幸福落淚。“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文化自信,我們彝繡傳承千年,用了四年從一個鄉土平臺走向國際最高舞臺,充分說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沒有理由不流淚。”他說。
從鄉村到城市,從北京到紐約,彝繡以她的傳統生態之美不斷擴大美譽度和影響力,盡顯傳統文化的無限潛力和市場空間。
走向更廣市場
“這是一個首飾盒,外包裝是手工刺繡的;這個是手工刺繡T恤,賣得也非常好……”走進位于大姚縣的云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各式各樣的彝繡文創產品陳列其中,公司董事長樊志勇一件件娓娓道來。
在一套產品面前,樊志勇細致介紹:“這個出生禮盒叫‘媽媽的愛’,是我特別滿意的一個系列,也是我設計的,這里有嬰兒的爬服、胎毛袋、生肖毛巾等,手工刺繡跟這種主題很貼切。很多客戶定制后非常喜歡。”
15年前,樊志勇大學畢業后就回鄉做彝繡文創開發,一邊在一線城市做商業推廣,一邊在邊遠山村組織生產,摸索了近5年才度過創業瓶頸期。如今公司正走上正軌,業績蒸蒸日上,今年預計銷售額達1360萬元。
“這么多年,我們在產品研發上花費很大功夫。結合大眾日常的衣食住行,研發出來的產品才會讓客戶感覺有觸動,做有用的設計,而不是簡單地把彝繡照搬進來。”樊志勇說,這是她創業多年的心得。
張麗瓊也有同樣的感悟。由于頻繁參加各地的展會,2017年,她借鑒別人經驗著手生產彝繡相關產品,不過一開始并不順利。“我看到別人把繡片和皮具結合起來非常好,我就想著彝繡為什么不可以?”張麗瓊說,她花了10多萬元制作了一批彝繡包包,投放市場后,效果并不理想。“我用了大紅的花朵綠色底,民族味特別濃,我認為非常漂亮,但是顧客不一定這么認為。”
經過多次調整,張麗瓊決定摒棄過于鮮艷的色彩,改為符合現代審美的素雅色彩,但仍然保留彝族刺繡的紋樣。此后,絲巾、帽子、筆記本、手提袋、抱枕……數十種產品被研發出來,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這款彝繡彝藥香囊是我們和楚雄州中醫院的跨界合作。我們負責設計外觀,醫院負責制作不同功效的藥包,有助睡眠的,有提神的……產品很受歡迎。”張麗瓊說,公司去年銷售額達700萬元。
楚雄彝繡生長于民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也普遍存在創意研發能力弱、盈利模式不穩定、產品類型單一等問題。同時繡娘以傳統農村婦女為主,從業人員不穩定、加工工藝簡單、加工技術相對落后,缺乏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時尚需求相結合的能力,研發彝繡新產品的力度不夠。
今年以來,楚雄州帶領彝繡企業二進上海,三進福建,拓展了彝繡產品市場空間,并推動“楚雄彝繡”與“媽祖文化”、紅木家具、莆田鞋業等聯名開發文創產品,實現“秀場變市場”。
彝繡產業化發展中,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實現標準化是另一個關鍵問題。樊志勇表示:“彝繡要和大品牌合作,標準化是核心。”
為此,楚雄州已經實施“彝繡標”,由州委宣傳部牽頭注冊認證“楚雄彝繡”區域公共品牌;將《楚雄彝族手工刺繡生產技術標準》申報為國家標準;打造“彝繡庫”,收錄300多個彝繡紋樣,并不斷加強對農村繡娘的培訓。
近日,楚雄州委印發了《關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楚雄州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扶持和獎補辦法》相關政策,以加快包括彝繡在內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彝繡是一個溫暖的、關系全州千家萬戶的大產業,我們將強化彝繡產品市場拓展,大力打造品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大力支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骨干企業,把楚雄打造成為全國民族刺繡示范州和全省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區。”楚雄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表示。
(責編:羅知之、陳鍵)關鍵詞: 最炫民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