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通訊員 陳安琪 王宇飛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在國網吉林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新能源調控平臺的界面上,吉林地區新能源發電預測和電網穩定分析的相關數據以更直觀、美觀的形式在系統屏幕上實時呈現,助推新能源電源集群調控新模式正式落地實行。
4月末以來,國網吉林供電公司為積極服務新發展格局和“雙碳”目標,針對過去因分布式光伏數據采集精度難以保證、電力電量統籌存在盲區等對電網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的問題,依托智能電網水電、新能源調控平臺,制定“三突破”舉措,構建新能源電源集群調控新模式。該公司組建專項創新攻關團隊,制定“輸通道、深融合、強監控、布應用”策略,實現集中式、各電壓等級分布式光伏數據整合,突破了信息跨區限制;快速整合多種新能源數據源,打破數據孤島,全狀態模擬低壓分布式光伏表計采集斷面,實現數據上傳率100%,突破了數據網絡盲區;圍繞“精準預報”目標,提供數據監測、電站運行數據共享、主動預警等服務,實現新能源梯級聚合,突破平臺集群管理,深度挖掘吉林地區優化調度潛能,助力吉林地區電力電量平衡。
截至目前,自新能源電源集群調控新模式下智能電網水電、新能源調控平臺投入使用至今,實現監測清潔能源上網共計1.42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4.0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76萬噸,及時發現分布式光伏電站信息傳輸故障35次,全部得到及時解決,調度值班員根據電壓監測數據,及時調整系統電壓52次,在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升的新型電力系統、服務吉林地區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中持續發力,實現全清潔能源發電全額消納。
?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