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張景陽
近日,全國草地固碳增匯標準體系專家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貴瑞院士等多位國內草地生態及草地碳匯領域知名專家作為項目評審專家以及項目主要承擔單位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出席會議。
我國草原面積廣袤,草原固碳潛力巨大,但草原碳儲量、固碳速率、固碳潛力以及碳匯計量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標準化實踐中還存在不確定性,嚴重制約了草原碳匯在助力“雙碳”目標中的貢獻。內蒙古作為草原大省,率先開展相關標準體系的制定工作,是確保草原碳匯計量,科學推動我國草原碳匯工作深入發展的重要保障。
2022年6月,該項目經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推薦,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要承擔單位,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林業和草原監測規劃院等單位協同攻關。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項目組已初步完成草地碳匯標準規劃,提出15項待制定內蒙古地方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同步提出3項國家/行業標準,1項國際標準的編制計劃。?
會上,評審專家對項目組的建設思路給予肯定,明確以內蒙古為試點的草地碳匯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和標準制定發布工作計劃,逐步完善草地碳匯的基礎通用標準、草原生態修復和草原礦山修復后的碳匯評估,為摸清我國草地碳匯資源家底提供核算、監測、評估依據,并盡快將我國的草地生態修復技術及草地碳匯監測評估標準推向國際。
蒙草集團董事長、總裁樊俊梅表示,蒙草集團2010年成立碳匯研究院以來倡導低碳生態建設,編制《碳匯科普手冊》,參與編制《碳匯概要》,參與多地碳儲量研究評估,為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發揮積極作用。今后將在推行節約低碳生態修復工程措施,開展草原碳匯標準體系建設和方法學等方面研究中,與相關單位通力協作,為充分發揮草原固碳增匯的生態服務功能作出貢獻。
下一步,項目組將圍繞草原生態系統固碳參量的監測和計量,針對不同草原類型、利用方式及不同退化草原的生態修復,建立內蒙古草原碳匯標準體系,制定一系列對接國際、適合本區特點的標準,并開展草原碳匯監測、評估、計量試點建設,在全國草原碳匯計量標準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