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3月5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表示,加強基礎研究是我們黨把握科技創新規律的一個新認識,也是我們國家在科技創新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歷史性、現實性的要求。
基礎研究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裝置。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步輻射光源,如同一臺超級顯微鏡,能夠讓科學家在原子和分子的層次上去研究物質的內部結構,也可以做大分子結構的研究,真正做到“俯察品類之盛”,成為支撐眾多學科前沿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試驗手段。
我國大陸地區目前擁有合肥光源、上海光源、大連先進光源,正在建設的北京先進光源(HEPS)、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合肥先進光源,它們為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提供不同尋常的研究機遇。
“澤布替尼是第一個在美獲批上市的中國本土自主研發抗癌藥。作為一款基于結構設計的藥物,其研制過程中所有分子結合的結構數據都是通過上海光源獲得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表示。目前,上海光源已經是我國用戶數最多的大科學裝置。設施開放以來,服務用戶數已超3萬人,研究課題超過15000項。
科技日報硬核云游,邀您用吉林一號衛星,一起看中國光源。
(制作 陳可軒 潘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