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王健高?科技日報實習記者?宋迎迎?通訊員?宋雪?王文輝?劉偉
11月30日,青島西海岸新區迎來了初冬第一場雪,寒氣襲人。然而,在青島華大智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依然涌動著火樣創新熱潮,科研人員正抓緊新品研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們先后研發生產了目前全球通量最大的基因測序儀、小型便捷基因測序儀、超低溫自動化樣本庫等系列產品。”青島華大智造生化研發負責人許奇武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青島華大智造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發展布局,正是新區搶占新賽道,鍛造新優勢,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布局新賽道,需要科技引領、創新支撐。青島西海岸新區著力強化科技支撐,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建立‘科技專員+揭榜掛帥’機制,深化校城融合、校企融合,引領青島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青島市委常委,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黃島區委書記孫永紅表示。
企業站“C位” 匯聚科創澎湃勢能
11月12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其關鍵元件之一——磁光開關,來自青島浦芮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這款僅有優盤大小的磁光開關,除服務天舟項目外,還應用于“神舟”系列飛船、嫦娥五號、中國空間站等領域。
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浦芮斯光電多次參與國家重大航空航天工程項目。“在產品研發創新的道路上,我們從未停歇。”浦芮斯光電總經理趙強說。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企業搭建創新平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在創新創造中站“C位”唱主角的案例不勝枚舉。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看到,工作人員忙碌而有序,一瓶瓶微生態產品順著傳送帶源源不斷傳出。
“我們擁有6350平方米研發場地,配有先進儀器和設備,能夠滿足研發、中試和成果轉化需求。”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科研部部長尚改雙介紹,企業攻克了傳統微生態制劑菌種老化、療效差、不耐胃酸等技術難題,自主創研了占我國種類總數1/4的微生態新藥,已獲授權專利41項。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青島西海岸新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60%以上,全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142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930家,匯聚起科技創新的澎湃勢能。
“揭榜掛帥”能者上 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提升城市創新力,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生態。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生態,依托“揭榜掛帥”攻關機制大幅提高創新效率。
在青島默森制造技術有限公司采訪時,科技日報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直以來,該企業苦苦尋求鍛造伺服步進梁的國產技術而不得。將需求發布于“揭榜掛帥”平臺不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鄢志丹團隊便成功揭榜,困擾企業已久的技術難題迎刃而解。
“‘揭榜掛帥’實現了企業與科研單位的精準對接,企業不但省了很多精力,還獲得了科研資金支持。”青島默森制造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釋修才說。
釋修才提到的“科研資金支持”,是青島西海岸新區針對“揭榜掛帥”項目的資金支持,其中,重大項目攻關支持額度最高400萬元,一般項目攻關支持額度最高100萬元。
“截至目前,‘揭榜掛帥’機制累計立項支持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45個項目。”青島西海岸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大數據局)局長隋俊昌介紹說,此舉幫助企業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加快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為產業向高端邁進提供有力創新支撐。
“校長基金”賦能創新 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前不久,山東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忠衛教授團隊獲得100萬“校長基金”支持,用于高性能特種環氧樹脂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
“有了‘校長基金’的支持,我們的項目向產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王忠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團隊正與青島海灣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籌建山科海灣特種環氧技術開發研究中心,預期將為企業帶來年產10萬噸以上產能,每年可實現增加值22-24億元。
“設立高校‘校長基金’,是新區深化校城融合、用好高校創新成果賦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招。”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組織部副部長、區招才中心主任張海艦介紹說,高校“校長基金”總規模1億元,使用期3年,以直接補助的形式支持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轉移轉化。目前,基金已累計撥付7500萬元,支持47個項目落地。
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常態化選聘高校院所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專員”,挖掘關鍵核心技術需求,開展產業鏈課題研究,促進高校優質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同時,創建高校科創成果交易轉化中心,上線“校企通”高校人才成果轉化平臺,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政策活了,校企創新活力更充沛。 今年1—10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整合21所駐區高校科研、人才等優勢資源,與本地企業達成了300余項產學研合作項目。
在科技創新力量的加持下,青島西海岸新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韌性足。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3436.75億元,同比增長5.3%。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