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王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10月26日上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迎來一場業界矚目的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簽約。當天,以“創新融合 產學共贏”為主題的醫工融合產學研合作簽約入駐儀式在北京經開區匯龍森科技園舉行。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王德花處長,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宇蕾,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左仁貴等領導參加活動并致辭。
在活動現場,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鳳凰醫療集團與匯龍森科技園共同簽約。這是在前期匯龍森科技園專業聚焦生物醫藥和創新醫療器械領域產業化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前端延伸對接國內該領域高端創新資源,深耕眼科和生物技術細分領域,進行技術孵化,后端延伸鏈接產業端資源和醫療市場資源,加速產業化的重要里程碑。切實推動產學研用多方合作,打造升級版醫工融合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級眼科產業集群,進一步匯聚全球高端眼科人才、項目、企業,豐富園區產業生態,冀希為北京市經開區大健康產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科技部火炬中心王德花處長在致辭時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北京是全國的人才中心、科技中心和創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學人才匯聚、理工專業全國領先,同仁醫院的眼科專業全國領先,鳳凰的互聯網醫療系統先進。北理工、眼科工程中心和鳳凰醫療選擇有20年成果轉化經驗的匯龍森孵化器,這樣的合作將形成強強聯合、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科技部火炬中心將繼續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己任,通過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型產業集群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的制定和實施,在建設創新創業環境,聚集科技資源,促進技術創新與轉化,加強科技和經濟結合等方面,發揮統籌作用。
“此次簽約各方通力合作、協同創新,達成實質性合作,這是產學研用相結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現實案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張宇蕾副主任在致辭時說,近年來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管委會加強政策體系建設,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探索市場化成果轉化機制,強化成果轉化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成果轉化人才培育,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管委會將重點打造一批標桿型孵化器,建立貫通產學研用的全鏈條的產業創新服務體系,支持產業集群發展,同時建設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生態,吸引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技術、產業落地,醫學成果轉化也是北京市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希望北京經開區和匯龍森科技園能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的標桿。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左仁貴在致辭中提到,北京經開區是北京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建設的重點區,也是“三城”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區。而匯龍森科技園作為植根經開區的科技園和孵化器,一直專心圍繞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的建設,歷經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孵化器創業和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典范。此次新簽約項目也預示著匯龍森科技園堅持不斷創新,繼續圍繞開發區主導產業,深化在眼科等生物技術和臨床技術領域的產業化布局,希望匯龍森科技園能在北京經開區225平方公里的新空間繼續發展,成為區域經濟中產業孵化的典范。
據悉,作為北京知名孵化器,匯龍森曾榮獲科技部認定的北京市首家全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示范單位,二十年來在北京經開區內建設并運營4個科技園區,同時還托管運營5個科技園區,在其他省市建設運營10個空間基地,總運營管理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培育孵化科技企業1000多家,涌現出多家上市公司,在孵企業年納稅額超過10億元,是北京經開區首個被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推動區域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主辦方供圖)
關鍵詞: 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