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通訊員 何訓華
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舉辦期間,很多記者朋友注意到,在新聞中心、論壇現場、展區,都出現了一支特別的“筆”。記者了解到,這是論壇官方提供給嘉賓使用的智能翻譯筆。這支筆,從核心技術到工業設計,都來自中國企業,是中國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
今年論壇年會上,綠色復蘇與可持續發展是重要議題之一。面對越發嚴峻的經濟與能源沖突,如何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促進全球制造業轉型和產業變革,是本屆博鰲論壇年會討論的焦點問題。博鰲的這支翻譯筆,即是一個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鮮活案例。
今年45歲的潘曉雷,10年前從北京南下深圳創業,看中了深圳是硬件之都,有全套產業鏈,由此創立天和致遠。當時,深圳工廠基本還在遵循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工廠模式”:周而復始地生產制造,毛利不高,對國際貿易價格的波動極其敏感。潘曉雷認識到,科技創新實力才是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想突破代工模式的瓶頸,就要從制造轉型智造。
2013年,平板市場驟然冷卻,中小制造企業生存空間不斷收窄。2016年,天和致遠從南山區遷到寶安區,員工數從130人縮減至30人,卻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轉向更具技術門檻的細分賽道,終于扭轉虧損勢頭,獲得穩定盈利。
2016年,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襲來。2017年,AI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首個人工智能國家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也在這一年重磅發布,從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進行系統布局。
在宏觀政策背景下,具有前瞻性思維的企業率先響應。2017年,潘曉雷為公司確立了新的方向,轉向AI硬件領域,推動研發能力的迭代。
不同于一般的電子消費產品,智能教育硬件乃至所有智能硬件,并非軟件和硬件的簡單結合,而是傳統制造業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而誕生的新物種。
2018年12月,網易有道正籌備研發第二代詞典筆,在深圳尋找硬件合作伙伴,看中擁有研發能力的天和致遠。
雙方合作的難點在于,需要跨越數字經濟與制造業之間的思維障礙。新產品研發成功后,廣受市場歡迎。如今,潘曉雷的公司實現凈利潤翻倍,每年實現凈利潤幾千萬。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帶來的加乘效應開始展現。期間,天和致遠新成立研發實驗室,研發人員占比增至65%,柔性供應鏈建設逐步推進。經歷互聯網公司的洗禮,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基礎設施日漸完善。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未來會有更多中國智造產品誕生,為世界制造業轉型,交出一份優秀的中國答案。”潘曉雷說。
關鍵詞: 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