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聽“雙奧”總師講中國第一座“冰上F1”場館
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實習記者 都芃
站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最高點向下看,賽道和內部建筑隱藏在屋頂下,仿佛消失了一樣。蜿蜒起伏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依山勢而建,1975米的賽道共設計了16個彎道,架設在賽道上的遮陽屋頂,在保護運動員和賽道的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李興鋼還在遮陽屋頂上邊設計了很多步道和亭子,就像沿著山建造的一個長長的游廊,走上步道,步移景異,山林景色,盡收眼底。
在李興鋼看來,延慶賽區的整體設計中,這個屋頂步道是送給大眾最好的禮物之一。在這里可以體驗“冰上F1”賽事的速度與激情,還能觀賞延慶賽區的“秀美山色”。基于對建筑與環境的多年思考,李興鋼形成“勝景幾何”的理念——人工與自然交融共生,冬奧場館不搶奪整個山水環境的光輝,而是點綴在山水之間。
越過“鳥巢”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鳥巢”的建造讓李興鋼為世界所知。
2002年,世界建筑大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想要尋求一位熟悉中國文化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的競賽設計,李興鋼脫穎而出,結緣“鳥巢”。
工程的設計與建設經歷了5年多時間,用樹枝般的鋼網把一個諾大的體育場編織成一個溫馨的“鳥巢”,千頭萬緒的內容和工作在李興鋼的腦子里織就成另一個“鳥巢”。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的時候,李興鋼好像翻越了一座世界高峰,但在成為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總設計師后,巨大的壓力又如期來到李興鋼面前。
如果說,以”鳥巢”為代表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設計師在追求場館的宏大而彰顯,希望通過場館來表達當時國家的力量和向世界開放的胸懷。那么,以延慶賽區為代表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設計師的追求轉變為“低調而消隱”,它反映的是高質量發展時代,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面向世界的態度與自信。
在山林環境中建設一個龐大的冬奧會賽區,李興鋼沒有任何經驗。盡管“鳥巢”和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都是世界頂級的奧運場館,差異卻是云壤之別。滑雪項目、雪車雪橇項目都要依據山體地形來設計,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雪車雪橇場館和高山滑雪賽道。
第一個難關在哪里?設計理念的提出。
冰雪運動特別能夠體現人類在大自然中嬉戲的場景,使用的都是山林場館,功能與所處的環境的關系如何處理?李興鋼提出延慶賽區的設計理念是“山林場館、生態冬奧“,將場館群與山林環境相互掩映、融合、共生,而不是建造幾個標志性很強的場館,并最大限度實現冬奧賽區的生態、環保和可持續。
從2015年開始至今,延慶賽區建設歷時6年。從詳細摸底到科學評估再到具體實踐,李興鋼沒有錯過任何細節,幾年的時間,他跑遍了整個海陀山。
第一次來到海陀山是一個大早,李興鋼跟國際雪聯專家一起坐直升飛機上到海陀山山頂,步行下山踏勘場地。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因為山高、林密,山上根本沒有路,為了給雪道選線、了解場地環境,從山頂到山腳我們用了一整天時間。”李興鋼說。
不斷上山、下山,親自用腳步來踏勘海陀山的經歷,在設計初期還有數次。春夏秋冬,海陀山上都留下過李興鋼的腳印。尤其是冬季嚴寒期,最冷有過零下40度的低溫,因為沒有纜車等通勤工具,道路也十分有限,施工條件非常艱苦,工人們就住在山上。在李興鋼看來,正是設計與施工人員的“原始付出”,才實現了在大自然中修建一個“若隱若現”的冬奧會賽區的設想。
建設世界上唯一一條南坡賽道
“雪游龍”是國內唯一一條雪車雪橇賽道,也是全球第十七條、亞洲第三條符合奧運競賽標準的賽道。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之后,雪車雪橇賽事的賽道選址給李興鋼提出極大挑戰。
國際上,雪車雪橇中心以及其他雪上場館的賽道選址有一個很好的傳統,一定要依托所在場地的地形進行設計。依山就勢,可避免過度的人工化,讓賽道與大自然最大程度契合。
走進延慶海陀山深處的國內外冬奧專家們探察著所有朝北的山體坡道。
由于雪車雪橇賽道暴露在室外,陽光照射到冰面會讓冰面軟硬不均,影響滑行速度和安全,國際體育單項組織要求賽道全程避免陽光照射,背陰成為雪車雪橇賽道的首選朝向。然而,延慶的海陀山賽區核心區內的所有朝北場地坡度都遠遠大于20%!
而國際體育單項組織規定,雪車雪橇賽道場地坡度范圍是15%至18%之間,最高不超過20%。
因為雪車雪橇項目要實現競技與安全的平衡。坡度太陡,會給運動員的安全造成威脅;坡度太緩,競技性體現不出來。
最終,北京冬奧組委向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育單項組織提交了當時編號為S2(南向第二號賽道)的選址方案。這條賽道平均坡度為16%,與賽事要求完美吻合。更重要的是,李興鋼團隊還配套了在選址之初就設想的解決太陽輻射等問題的技術方案。
該方案被形象地稱為“把南坡變為北坡”——搭建遮陽屋頂、設計人工地形、防風背板等,通過一系列人工介入方式構建起地形氣候保護系統,使賽道所在區域的溫度趨近于合理,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如今,一個不得已的選址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雪游龍”,使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條建在南坡上的雪車雪橇賽道。
一位前來現場認證的國際體育單項組織專家曾表示,今后,其他城市舉辦冬奧會將不再受場地朝向的限制,人工干預手段讓比賽也能在南坡順暢合理地運行,“雪游龍”為國際雪車雪橇賽事貢獻了精彩的中國方案。
借助中國文化開啟設計靈感
2198米,小海陀山的最高點,也是高山滑雪中心的出發點。
高山滑雪項目被稱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北京冬奧會的高山滑雪中心名叫雪飛燕“,山林掩映之中,七條狹長的雪道從2千多米高的山頂蜿蜒而下,包括技術雪道在內全長達21公里,是目前國內最高等級的滑雪賽道。
“3000多米坡面長度的天然地形優勢與各種環境差異并存的賽道,確立了延慶海陀山滑降賽道在世界賽道中的地位。”李興鋼說,在這里,由于地形條件的限制,需要選擇合理的路線建設索道,所以要坐三段纜車才能到達高山滑雪中心山頂出發區。
纜車行至山腰處,便到了高山集散廣場。運動員到此換乘纜車繼續向山頂進發,觀眾則要分流,一部分在此處觀看競速比賽的最后沖刺,另一部分換乘纜車去往回轉、大回轉觀賽區。
在這里,受云貴少數民族山地傳統民居——干闌式建筑啟發,李興鋼提出并與團隊研發了一種弱介入、可逆式、裝配化的高山架空平臺系統。
立體化的平臺順著山坡谷底疊摞建造,只有鋼結構與山地地表點狀接觸,最大程度減少對山林環境的擾動。“平臺系統回避了填土造地蓋房子的方式,既保持山體地形不變,又獲得大量立體空間。同時所有設施進行工廠預制、現場裝配組裝,高質又高效。”李興鋼說,冬奧會結束后,可根據運營需要對部分平臺進行拆解,恢復山體地形和環境,讓場館建設實現可逆化,既經濟又智慧。
在高山滑雪的出發點,李興鋼的設計理念和國內外的傳統設計有所不同,他并沒有將出發點凌駕在山巔之上,而是選擇在山頂平齊的避風之處。
“我們在進行科研總結的時候發現,高山滑雪山頂出發區抵抗住了山頂14級以上的大風,耐住了零下40度的嚴寒。這其中,結構風洞試驗、專門連接構造等科技手段為“抗風御寒”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把‘雪飛燕’嵌在了山頂下面,而且放到了一個避風的方向,這比凌駕在山頂之上的建筑更好的實現了自我保護。“李興鋼說。
這一巧妙的設計靈感源自李興鋼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無論是一個小亭子還是一個大樓閣,都很少會被建在山頂的最高點,而是位于次高峰或者依托于山體而建,表達的是面對大自然的謙卑姿態。李興鋼解釋道,中國的先人用山水畫的方式,看起來似乎是一種繪畫的構圖,其背后則是在傳達一種生存的智慧。
在2017年延慶賽區的設計剛開始的時候,李興鋼就在筆記本上畫了一副草圖,特意采用了中國山水畫立軸的構圖法。今天來看,這幅山水草圖已經變成了一個壯觀的冬奧賽區實景,一幅巨型實地山水立體畫卷。
中國的山水畫講究“留白“,雪地賽道仿佛是延慶賽區小海陀山水中的留白,相得益彰。李興鋼希望,體育場館的規模化建造與自然生態相融共生,冰雪運動員在靜謐的山林中盡情馳騁,一動一靜之間,盡顯運動的張力和自然的和諧,表達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和人類對美的獨特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