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1月20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在廣州開幕,廣東省代省長王偉中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稱,2022年廣東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
2021年,廣東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制造業“六大工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
2022年,廣東將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全面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橫琴、廣州三個創新合作區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學城建設。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建設,推動省實驗室提質增效,爭取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粵布局,新建和擴建一批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攜手港澳新建一批聯合實驗室,部省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加快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開工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人類細胞譜系項目,打造學科集中、區域集聚的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
“廣東將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王偉中提出,將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加快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提升“從0到1”的基礎研究能力。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軍令狀”等項目組織形式。
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方面,廣東支持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廣東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制定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省內單位與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才聯合體,加強與港澳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深化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