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11月下旬以來,湖北不時有冷空氣南侵,大風、降溫、弱降水也有發生,但迄今人們冷感不大明顯,有農民朋友還不清楚今年何時入的冬?12月18日,記者采訪了湖北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他說,若當地日平均氣溫5天滑動候溫穩定低于了10℃就是入冬。
黃智敏說,從今年湖北實際入冬的先后次序來看,江漢平原東部武漢部分地域早在11月下旬前中期;接著為江漢平原中西部地域較大,在11月底;最遲在12月上旬后期,主要是鄂西一帶,地域也較大。一般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遞降,湖北地勢西高東低,為何入冬鄂西山區反而較低平地帶推遲?
江漢平原11月底入冬迄今未披冬裝 江敏超 攝
黃智敏解釋,鄂西海拔高度確實比東部江漢平原高,但鄂西河谷地段相對較低,而且在漢江、長江由西向東流中,其漢江河谷的北岸有秦嶺山脈余脈延續,長江三峽河谷的北面也有大巴山余脈與荊山,這些山脈海拔1000到2000米左右,對北方冷空氣的入侵起到了一定屏障作用。
加之我國西部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把控制我國上空的西風帶,分割成沿高原兩側分流的南北兩支氣流中,其南支氣流在阿拉山到孟加拉灣一帶,所形成的西南暖低氣壓槽,對鄂西河谷的保暖作用,使得漢江上游河谷,尤其是長江三峽河谷成為相對冬暖區。
相反,其東部江漢平原,在漢江中游河谷處于鄂西山地與桐柏山、大洪山之間的通道,并呈喇叭口形與寬廣低平的江漢平原相連,冷空氣南下時便可長驅直入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又當冷空氣南下到南嶺時,遭其阻擋緩行,冷空氣便在兩湖平原沉積,又在轉晴夜間地面輻射冷卻的共同作用下,氣溫就比西部低了,這種“冷湖”效應尤其表現在一年中的最冷月元月。
據湖北氣候志記載,長江三峽河谷的巴東縣多年元月平均氣溫為6℃左右,較東部同緯度江漢平原的鐘祥市高2.7℃;而秭歸縣6.5℃左右,較東部同緯度孝感市高出3.3℃,由于鄂西河谷冬季氣溫較高,特別是清江兩岸,是著名的優質柑橘、臍橙的安全生產基地。
三峽水庫的大水體,在冬季的“暖湖”效應也會使那里的氣溫偏高。
黃智敏介紹,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早在1987—1988年,參與由武漢區域氣候中心主持的“湖泊水體氣候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面積為138平方公里的長湖水,對湖岸就具有明顯的調溫效應。在冬季南北兩岸都受到“增溫效應”的影響;在夏季南北兩岸又都受到“降溫效應”的影響。即是說,湖泊的兩岸都具有“冬暖夏涼”的小氣候特點,那么長江三峽庫水當然亦會有這種效應。問題是對周圍影響的范圍有多大?而且這種小氣候效應,對于庫區周圍的產業結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正面影響,對冬季農業的開發頗為有利。
黃智敏說,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元月份最冷的時段,因江漢平原是冷空氣南下的通道與洼地下沉地,還有我國東部長江三角洲一帶,其北部地勢較平坦開闊,也有利于冷空氣入侵,冬季對人畜、農作物、果樹都應及早防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