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11月27-28日,第十四屆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學術大會召開。會議邀請了30多位業內專家圍繞中國新冠病毒藥物研發進展、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情況、新抗生素以及微生物藥物的研發、臨床耐藥細菌研究、抗生素合理應用、抗生素及微生物藥物的質量控制等內容進行了大會報告。
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孫咸澤在致辭中表示,我國醫藥健康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醫藥產業快速發展,藥物研發明顯加速,醫藥政策不斷優化,抗生素作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藥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已經發展成為抗生素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國和最大出口國,抗生素品種已基本滿足臨床的需求。然而,隨著現有抗生素在臨床的長期使用,細菌耐藥問題日益嚴重,感染性疾病的危害遠遠沒有消除,迫切需要廣大藥學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微生物藥物研發的專家,繼續開展耐藥藥物、細菌藥物的研發工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司書毅在致辭中介紹,從青霉素到上百種臨床上使用的抗生素與抗感染藥物,我國抗生素研發持續攻堅克難,基本滿足了國內的臨床需求。抗生素作為抗細菌感染的銳利武器已經在消除由病原細菌導致的各種傳染性疾病過程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面對新冠疫情,抗生素作為微生物藥物在抗感染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兩年來已經有可利霉素、阿奇霉素等眾多抗生素顯示出良好的抗新冠病毒的活性,展現出了成為有效抗新冠病毒藥物的巨大潛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院長蔣建東就中國抗新冠藥物研發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有效的新冠藥物不僅要能夠殺滅病毒,還要保護免疫。相關臨床研究表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藥物在臨床研究中首先殺滅了免疫器官(胸腺)中的新冠病毒,對胸腺中的免疫細胞進行了有效的保護,進而促進免疫系統進一步在人體中殺滅新冠病毒,最終達到降低病毒載量,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一模式被概括為“兩步走”,從而實現標本兼治。蔣建東表示,相似的治療方案在此前抗乙肝病毒的治療過程中也顯示有效,通過殺滅病毒和保護免疫的雙重策略,能夠達到用量少、作用效果好的目標。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疫苗檢定首席專家王佑春介紹了全球抗新冠疫苗研發進展。王佑春認為,新冠病毒變異在不斷發生,密切監測病毒的變異很有必要。新冠病毒變異對抗原性的影響與其他病毒相比變化并不大,雖然沒有確定最低保護效果的中和抗體滴度,但中和抗體滴度越高保護效果越好已成為共識,因此,誘導高滴度中和抗體是新一代新冠疫苗研究的重點方向。針對不斷出現的變異毒株,王佑春團隊持續關注,通過構建300多種假型病毒,團隊進一步研究了不同的突變對于病毒感染性、中和抗體逃逸等產生的影響,新發現可能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的開發有價值。
此外,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專家也分別就可利霉素生物活性多樣性及臨床應用、抗生素的工業化生產、機器學習在抗菌藥物研發中的應用等問題做了精彩的分享。
據介紹,大會由由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主辦,沈陽藥科大學、遼寧省藥學會、《中國抗生素雜志》雜志社承辦,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酶工程與發酵工程專業委員會協辦,旨在推動我國抗生素事業的快速與健康發展,加強全國抗生素工作者在該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做好全國抗生素研發與生產、應用與管理以及教學等各個環節的各項工作,及時了解抗生素產學研管用國內外行業進展,提升抗生素生產研發質量,提高感染性疾病的合理用藥水平、強化抗菌藥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