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0多天時間,12歲的余凌晨,完全像變了個人。
【資料圖】
小余是河南光山縣一小五年級學生。他之前沒有任何表演經驗,見到陌生人甚至有些緊張不敢說話。然而,他如今卻登上舞臺,在兒童劇《少年司馬光》中,成功飾演“少年司馬光”一角。
跟小余一樣,《少年司馬光》中飾演其他角色的17個孩子,也都在20多天里,從“戲劇小白”變成了演起戲來有模有樣的小演員。
《少年司馬光》劇照 趙業洋攝
鄉村兒童長期處在兒童劇服務“盲區”中
這些孩子的改變,跟首屆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有直接關系。
一年多前,由文旅部產業發展司牽線,河南省光山縣有意邀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共同舉辦鄉村兒童藝術主題活動。
光山縣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屬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曾是全國貧困縣。“光山交通區位不占優勢,縣城離最近的高鐵站有90公里,全國各地的藝術家、觀眾是否愿意來?該縣的硬件是否足以為活動提供支撐?”最初,對于在光山舉辦全國性兒童藝術活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馮俐腦中冒出無數個問號。
帶著疑問,馮俐和團隊來到光山進行調研。
“你看過兒童劇嗎?”
“沒有!”
“你聽說過兒童劇嗎?”
“沒有!”
不同學校、不同年齡的孩子幾乎一致的回答,讓馮俐有些心疼。
光山的情況是全國兒童劇供需不均衡的一個縮影。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我國0-3歲農村兒童有1930萬人,占全國0-3歲兒童的41.1%,3-6歲兒童(2022萬)占比為40.6%,6-14歲兒童(5969萬)占比為48.4%。與此同時,從事兒童劇創作和演出的文藝院團都位于城市。這導致廣大鄉村兒童一直處在兒童劇創作演出機構服務的“盲區”中。
“一部好的兒童劇,不僅能為孩子們帶來歡樂,還能點亮他們成長的心燈,甚至改變孩子的一生。”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渴望的眼神,馮俐和同事們決定,要在光山開展一次鄉村兒童藝術實驗——不僅要把兒童劇送到鄉村,還要把兒童劇留在鄉村兒童身邊。
在孩子們心里撒下藝術的種子
7月8日晚,光山縣一小四年級七班的余婉瑩,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早早來到光山縣文化中心。首屆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當晚在這里拉開帷幕。
余婉瑩跟其他800多位孩子一道,觀看了經典兒童劇《三個和尚》。有意思的劇情、演員們滑稽的動作,讓孩子們一個個樂得咧開了嘴。那天夜里,熟睡中的余婉瑩突然“哈哈”大笑起來,還一邊笑一邊鼓掌。余婉瑩的媽媽被笑聲驚醒,但她沒叫醒女兒。她心里清楚,第一次看兒童劇的女兒,還沉浸在幸福和快樂之中。
整個嘉年華期間,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同河南省演藝中心、河南省演藝集團等機構,共為光山的孩子們帶來近20臺劇目、40多場演出。
除了演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還為光山創排了兩部完全取材于當地的兒童劇作品。一部是《少年司馬光》,講述了光山縣歷史名人司馬光成長的故事;另一部是《燈火》,講述了光山縣匡氏八子弟參加紅軍的革命故事。這兩部作品,由中國兒藝的藝術家負責編劇和導演,演出則由光山當地的孩子和老師完成。
對孩子們而言,20多天的排練辛苦而又快樂。他們從未演過戲,剛開始念臺詞時,總像背課文一樣,沒有聲調的起伏,更談不上節奏;孩子們也不知道如何走位,有時演著演著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還有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自制力比較差,排練過程中,忍不住做些“摳鼻子”“扯衣服”的小動作……
排演兩部劇的過程,也是戲劇教學的過程。中國兒藝的導演和戲劇老師,從最基本的臺詞、形體動作入手,手把手教孩子們如何演戲。比如,《少年司馬光》的導演劉奇與戲劇教師曹力尹,每天晚上排練結束,都要根據孩子們的表現,重新調整第二天的排練內容,并把每個孩子每場戲的動作設計都寫在紙上。
“雖然排練過程比較曲折,但我能感受到孩子們像海綿一樣在努力吸收戲劇知識,他們每天都有新的變化。”劉奇說。
當孩子們將兩部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家長、老師、同學無不嘖嘖稱奇——
“劉振宇平時那么內向,沒想到在舞臺上那么陽光!”
“鄒夢祥在班上沒個正形,在舞臺上竟這么專注!”
“王赟博和謝欣然這倆‘小豆包’也登臺了,平時說話聲音那么小,在舞臺上聲音很洪亮嘛!”
看到孩子們因戲劇而產生的變化,老師和家長們驚訝之余,更多是欣慰和感動,他們明白:藝術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
打開鄉村美育新視野
《少年司馬光》《燈火》兩部作品的演員大都是學生,他們升學后,如何將藝術的種子留下?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兒藝邀請光山當地學校的老師參與作品創排——《少年司馬光》中有1位教師演員,《燈火》中有12位教師演員。
在舞臺下,兩個劇組為老師們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幫他們吸收、掌握排演技巧。中國兒藝的舞美老師還為當地的舞美人員提供指導和培訓,幫他們提升燈光、音響、化裝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未來,這兩部作品將由當地學校的師生不斷排演,形成普及性戲劇生態,為當地孩子的成長持續提供藝術滋養。
活動期間,除了創作和演出,中國兒藝還在光山開設了3個不同特色的戲劇教育工作坊和4場美育講座,以提升當地家長和老師們對美育的認識。
光山實驗中學小學部語文教師易宏春說:“孩子們在戲劇演出和戲劇活動中感受到了藝術帶來的快樂,家長和老師則在活動中更新了美育理念。這次藝術嘉年華為我們光山的師生打開了一扇美育的天窗?!焙芏嗬蠋煻加邢褚缀甏阂粯拥捏w會,他們表示,會將在這次藝術嘉年華上學到的美育知識與課本內容相結合,運用到未來的教學中,幫助孩子們提升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戲劇是美育的重要載體,而鄉村美育是推進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手段。所以,戲劇帶給孩子、帶給光山的已經遠遠超過了戲劇本身,這是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的真正意義?!敝袊鴥核圏h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曉松如是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