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與時代進步,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同時,對美術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魯迅美術學院堅持“以本為本”,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美術人才為目標,以構建融知識學習和人格培育為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主要任務,科學探索美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著力提升美術人才培養質量。
明確培養思路 拓寬人才培養路徑
優秀人才的培養應當與時代的需求緊密結合,學校秉持“強根固本、兼容并包、實踐創新、專業互補、協調發展”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深化美術專業的學術內涵,為提升美術人才培養質量指明方向、夯實基礎。
(資料圖)
學校大力舉辦“新文科建設語境下的設計學科建設”等一系列高端學術論壇,積極探尋人才培養新模式和繁榮文藝發展新路徑。舉辦“守正創新——夯實基礎教學,提高教學與創作水平”學術研討會,針對如何夯實繪畫基礎、專業基礎教學、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構建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美術人才培養相關內容進行深度研討。《繪畫專業通識基礎教學體系的融合與實踐研究》等涉及美術人才培養的課題先后獲批立項。積極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深化校企合作,更深入地了解行業企業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情況,精準對接企業用人需求,進一步加強美術人才培養工作。學校牽頭成立遼寧省工業設計產業校企聯盟,獲批1個省級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與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一汽等行政企事業單位結成戰略合作伙伴、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突出課程特色 優化教育教學體系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強化基礎教學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學校在堅持專業特色教學的基礎上,合理有效地調整美術教學機制、教學方式與課程設置,科學開展美術人才培養的理論教學、基礎教學,凝聚美術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前行動力。
學校堅持“在實踐中探索、在研討中反思、在領悟中創新”的原則,以培養學生多思維、多手段的藝術觀,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及自我探索的創新精神為構建教學體系的全新定位,以學科互通互融、相互支撐、協同并進為出發點,聚焦人才培養,教學內容堅持從理論出發,延展藝術實踐的應用,緊密與行業相關企業結合,發揮骨干教師群體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系統教學模式,將多元化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相融合,培養行業所需的創新、務實的美術專業人才。鼓勵學生傳承魯美人用藝術作品為時代畫像的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在本科教學中夯實基礎,在研究生培養中大膽創新,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專業技能,挖掘自身潛能和創造力,以奮斗精神為墨,用使命擔當作筆,在傳承中轉化創新。學校高度重視基礎教學內涵研究,完善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注重人才長遠發展的多樣可能性,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打下全面而堅實的基礎。
貼近時代需求 創新實踐教學路徑
美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這一重要路徑。高校作為美術人才培養的搖籃和藝術人才聚集地,肩負著實踐育人的重要使命。學校始終致力于將美術人才培養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突破傳統教學內容,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多措并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美術人才的需求。
學校依托工業設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沈陽創新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產品設計聯合實驗室,合作開展學術交流、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等活動,為相關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搭建平臺,為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提供保障。積極參加紐約ADC國際設計獎、全國插畫雙年展、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新聞出版行業平面設計大賽等各級各類美術類競賽,在賽事中充分展現學生的美術功底和藝術素養,實現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效果。開展以“解讀紅色經典作品,傳承魯藝紅色基因”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深入解讀紅色經典作品、傳承紅色基因,鑄造美術人才堅定的理想信念。
強調學高身正 抓實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是培養優秀人才的主陣地,對教師素質能力有嚴格要求。學校在多年的發展中,堅持把抓實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發展的基礎、工作的重點,在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積淀了寶貴的教學傳統、學術傳統,打造了一支以國家級教學名師為引領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學校連續舉辦“中國畫教師作品展”,展現中國畫學院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初心,立足關照現實,深化教育改革,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努力開辟美術人才培養新模式,致力于營造充滿活力的學術生態與教學內涵建設,推動美術教育與學術共同進步,助力美術人才培養。舉辦“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以歷史文獻展的形式,通過數百件(組)展品與場景復原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魯藝在東北的發展歷程,讓教師們在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的觀展過程中重溫魯藝人的初心,為推動美術事業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校重視師德師風教育,及時開展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教學檢查工作,激勵、引導教師積極進取、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為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的高水平應用型美術人才不懈努力。
(邱國光 張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