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對標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國際先進科創中心,北京在高被引論文、PCT專利、科研機構200強、大科學裝置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多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萬人發明專利、PCT年均增長率、基礎研究經費占R&D比重、技術合同成交額全國占比等10余個指標,北京均位居全國第一……
在2023中關村論壇上,《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評估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提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全球影響力初步形成。
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
在此次中關村論壇上,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的發布,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單芯片比特數最高的云平臺,而且實現了完全自主研發與國產化,“平臺的操控和讀取精度超過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山清水秀的京郊懷柔,傳來好消息:位于懷柔科學城的50兆電子伏特質子回旋加速器完成試運行,正式交付使用。這是懷柔科學城首批交叉研究平臺之一——“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及有效載荷研制測試保障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加速推進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目前,29個大科學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已經進入了建設和運行并重階段。
圍繞量子、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建立8家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建設7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78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介紹,目前,中關村、昌平、懷柔3個國家實驗室實現高質量入軌運行,北京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80家,全國排名第一。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30余項重大科技成果發布、近千項前沿領域最新成果參展……中關村論壇就像一個窗口,透過論壇不難發現:從“0”到“1”的突破,正變得越來越多。
“基礎研究的投入,將為今后的科研創新打下更好的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北京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撐。”
論壇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市的研發投入經費占比在6.5%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其中,基礎研究占16%左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18件,居全國第一。
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近年來,北京全力打造以國家實驗室引領的“三級”國際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原始創新和源頭供給能力;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實行“五新”管理機制,以機制創新帶動科技創新;改革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及評價制度,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人才有序流動環境。
新動能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目前,北京聚集了近百所高校,超千家科研院所,獨角獸企業數量全球第三,連續6次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之首。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馬約拉納任意子、細胞焦亡抗腫瘤免疫功能……源自北京的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不斷涌現。
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
“不到5分鐘,就誕生一家科技型企業。”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張宇蕾介紹,2022年,北京每天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達293家,留學歸國及外籍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2%。
在論壇發言中,紅杉中國合伙人周逵表示,企業的持續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市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們堅信在北京這片科創的熱土上,未來將會形成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和領軍企業,我們也會繼續扎根北京并不斷加大在京投資。”
不斷優化的創新創業生態,正吸引著全世界科創人才和資金的目光。以中關村為例,截至目前,已有300多家跨國公司在中關村設立了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2022年,中關村企業出口總額達到了3202.3億元,是2012年的1.9倍。
在此次中關村論壇上,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發布了《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數報告(2022)》。從經濟基礎、創新潛能、文化開放、生態健康、社會福利、公共生活等6個維度評價,反映人才與城市的鏈接程度。根據報告,北京在全球城市中的綜合得分排名第六,連續3年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2日 14 版)
(責編:胡永秋、袁勃)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