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電網工作人員正在斯木哈納村巡線。
邵 琳攝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地處中國最西端,這里的牧民放牧巡邊,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隨著電力鐵塔延伸到這里,邊境線上的牧民們過上了現代化的穩定生活。
牧民生活被“點亮”
十年前,一條總長18.2千米的10千伏線路翻山越嶺,從烏恰縣吉根鄉架設到了我國西陲第一村——斯木哈納村,村里幾十戶柯爾克孜族牧民和伊爾克什坦口岸用上了穩定的電。這是生活在祖國最西部帕米爾高原上的牧民們多年的期盼。
76歲的江巴依·阿拉普至今還記得通電當天,村里鞭炮齊鳴的場景。“通電了,燈亮了!”“看電視!看電視!”大家臉上是掩飾不住的笑容。
時間再往前,因為海拔高、距離遠,斯木哈納村用不到國家電網的電,一直依靠鄰國吉爾吉斯斯坦供電,是新疆唯一使用外國電力的地方。
但是這電不太好用,“經常停電,加上電壓不穩定,電器被燒壞是常有的事情。”江巴依說。做飯和燒水只能生爐子,孩子點煤油燈、蠟燭做作業更是家常便飯。江巴依的女兒薩吉代姆印象尤其深刻:作業還沒寫完呢,燈黑了,只好點蠟燭。上高中時,村里終于用了穩定的電。“和我相比,現在村里的孩子太幸福了,他們可沒體驗過我點蠟燭寫作業的感受。”
大學畢業后,薩吉代姆選擇了回到村里工作。眼下,剛生完寶寶的她正在父母家坐月子,電采暖開到了26攝氏度,她穿著輕薄的家居服,喝著熱奶茶,臉上寫滿了愜意。
在村里的幼兒園,6歲的阿克里別克·居馬拜克正在看投影上放的動畫片。幼兒園里多媒體教學設備、智能化供水系統和冷藏柜、消毒柜一應俱全,他腦海中已完全沒有關于“停電”的印象。
夜里12點多,江巴依的一天才剛剛結束,“以前沒電的時候10點多就睡了,現在喜歡和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路上散散步也挺好,路燈亮堂著呢!”
戈壁灘變成綠洲
離斯木哈納村100多公里處,曾是一片名為“瑪依喀克爾”的戈壁灘,在柯爾克孜語中的意思是“曬得冒油的戈壁灘”。
但經過1個多小時車程到達這里的時候,舉目卻是綠意盎然。昔日的戈壁灘如今變成了一塊小綠洲,成為牧民們的新家園。
烏恰縣有很多牧民生活在深山中,以放牧為生,條件艱苦。為了讓牧民走上致富路,烏恰縣決定建立生態定居基地。瑪依喀克爾面積達13萬畝,周邊有2條河流,生態定居基地被選在了這里。
但瑪依喀克爾相對河流地勢較高,無法實現自然灌溉。電力鐵塔在這里豎立起來,河水被源源不斷調上來,大型機械來來往往,修渠引水、平整土地、修建房屋,戈壁灘上逐漸變了模樣。575戶牧民陸續搬到這里,劃分成克孜勒蘇、阿依尕特2個行政村,歸屬康蘇鎮管理。
“前幾年,戈壁上土壤不行,我們就種苜蓿、蘇丹草,作飼草料。”康蘇鎮黨委副書記陳利平說,2019年這里開始種小麥,畝產可以達到400公斤左右。現在,瑪依喀克爾有耕地1.9萬畝、草地3萬畝、林果近3萬畝,還有500多座溫室大棚,是烏恰縣的蔬菜種植基地。
阿依尕特村村民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去年種了一棚蓮花白,今年換了圣女果和草莓。還種了40畝地飼草、小麥、玉米,養了30只羊,加上護邊員的工資、草場補助,一年能掙個六七萬。”吐爾地巴依說。
產業發展動力十足
“奶茶先喝著,手抓羊肉和抓飯稍等!”斯木哈納村一戶紅頂黃墻的房間里,馬麥提努爾·阿克木正招呼著從北京來的游客,電磁爐上的奶茶冒著熱氣,香味兒飄得滿屋都是。
開民宿,是馬麥提努爾無意間嗅到的商機。斯木哈納村有自己獨特的美:舉目是雪山,雪山下是茂盛的綠色,村子旁有一條大河在山谷中流淌,附近山體呈現五彩斑斕的丹霞色彩。
通電后,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有一幫來玩的大學生到家里借宿,回去后把這段經歷和馬麥提努爾的電話發在了網上。
越來越多的借宿電話堅定了他吃“旅游飯”的決心。收拾出3間空房,裝上電采暖,配上電視機,6張床位的民宿開張了。
“簡餐加住宿,一人一天150元。”馬麥提努爾算了下,今年到現在為止已經接待了50多位游客。
村里和馬麥提努爾一起吃“旅游飯”的已有17家。“吃這碗飯要感謝國家給我們通了電,不然啥也干不了。”村黨支部書記任俊杰說。
有了電,產業發展動力十足。瑪依喀克爾戈壁灘變成綠洲后,吸引了克州博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前來投資。該公司2萬畝飼草料基地負責人陳先勇正忙著澆水,“這是克州最大的戈壁飼草料基地,我們以此為依托,牲畜存欄量已經發展到了6200多只。”
“今年村子旁邊要建一條通往喀什市的高速公路,國網克州供電公司還將實施綠洲35千伏輸變電工程,改善這里的電網網架結構。到時候,我們的產業發展更有盼頭。”陳利平說。
(責編:胡永秋、袁勃)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