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時候,總盼著過生日、過節、過年。這些美好的日子,不僅能滿足孩提時代最單純的物質需求,也讓尋常生活有了別樣的滋味。
年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大的節。在孩子的世界里,年往往來得更早一些,從寒假開始,就覺得邁進了年關。我們盼望著新衣和糖果,盼望著喜氣洋洋的年畫和俏皮的花辮子,還有長輩們給的壓歲包。
確切地說,那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壓歲包,更是爐火旁的成長禮,是一份握在手心里的愛。通常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吃完迎新的餃子,穿著新衣的我們,“撲通”一聲,喜滋滋地跪在長輩的膝下,送上比“新年好”更有鄉土味兒的問候與祝福。長輩們見狀,便愛憐地伸出手,將我們拉進懷抱,滿是老繭的大手熱乎乎的,那侍弄莊稼的粗壯指節,像是被春風熨帖過,變得溫柔起來。
映著爐里的熒熒火光,他們從衣兜里掏出幾張皺巴巴的毛票,塞進我們沾滿糖果甜香的小手,并一個勁兒叮嚀:“拿著,拿著吧,錢不多,去買個本子,買支筆,好好學習。”
每逢這時,我總會轉過面,用眼神詢問父母。他們輕聲叮嚀:“拿著,拿著吧,等你長大了,出息了,甭忘了盡孝。”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長輩,把所有的念想和憧憬,都寄托在與田里莊稼一般高矮的晚輩身上。接過那些被汗水浸潤的壓歲錢,我們原封原樣地轉手交給父母。等到新學期,這些零零碎碎的壓歲錢就成了我們的學費。在那個經濟拮據的年代,從小懂事的我們從不會亂花一分一文。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個頭躥得和長輩一般高,恍然間就過了收壓歲錢的年齡。等到成家立業,有了兒女,更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在鞭炮和禮花聲中,在迎來送往的祝福聲中,我們也長成了長輩的模樣,將一個個滿溢著喜氣的紅包遞到孩子們手中,看他們歡樂的笑臉。
長輩們已經滿頭銀絲,腰身佝僂。看到他們,童年那個熟悉的場景又回來了——我會下意識地蹲下,甚至單膝跪在地上,同樣把被春節的喜氣洇紅的壓歲包塞進老人的棉衣口袋,然后說:“我們長大了,平日里工作忙,難得回家,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
那個帶著我們彼此體溫的壓歲包,好似一枚歲月的郵票,沿著情感的郵路,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飽滿的親情,從今年郵送到明年,從這一代郵遞到下一代。
(責編:岳弘彬、楊光宇)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