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修復后的九層神廟木刻。
圖片由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提供
尼泊爾工匠修補九層神廟上的木構件。
圖片由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提供
修復后的九層神廟建筑群(東北角)。
圖片由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提供
站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巴桑塔布爾塔的最高層,可見遠處大朵的白云飄浮在綿延的山脊上,山巔的斯瓦揚布納特寺看去十分清晰。往下望去,小販們在杜巴廣場上熱鬧地擺著攤,身穿雪白校服的小學生從胡同里跑出來嬉鬧。一陣清風吹過,屋檐上的風鈴清脆叮咚。
杜巴廣場與其他六組歷史遺跡和建筑群共同構成加德滿都谷地文化遺產(chǎn),它們是尼泊爾首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中,巴桑塔布爾塔高約32米,被稱作“九層神廟”。2015年4月25日,當?shù)卦庥?.1級強烈地震,整個九層神廟建筑群震損嚴重,神廟上部三層完全倒塌。尼泊爾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援助請求后,中方立即派遣專家團隊赴尼開展相關修復工作。經(jīng)過中國“文物醫(yī)生”數(shù)年努力,九層神廟建筑群本體維修任務圓滿完成,項目已于2022年12月通過中期驗收,尼泊爾文化瑰寶重煥生機。
神廟建筑群損毀嚴重
九層神廟建筑群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面積約5600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7至18世紀,是尼泊爾唯一以佛塔形式居住使用的宮殿建筑。庭院四角各建一塔,磚墻承重,木構披檐,木雕門窗十分精致。尤其是用于支撐披檐或屋頂?shù)男睋紊峡虧M各式印度教神像,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在地震發(fā)生半年后,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援助尼泊爾工作隊首次前往當?shù)剡M行可行性調研。當時的杜巴廣場布滿殘垣斷壁,破損構件散落一地,廢墟中依稀可見精美的木刻神像。親歷地震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伴隨巨大的轟鳴,煙塵四起,我們眼睜睜看著九層神廟上部三層塌落到院子里,心痛不已。”
中國工作隊在勘察時,發(fā)現(xiàn)包括西南角塔七至九層、東北角塔六層在內,大約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東南角塔整體向主干道方向歪閃,最大傾斜量為170毫米,險情嚴重;80%的墻體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和開裂,萬余件木構件散落損壞。同時,建筑還出現(xiàn)了基礎沉降、排水不暢等問題。
2017年8月,由中國政府援助、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擔任管理單位、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承擔整體修復任務的“援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正式開工。這是中國在尼泊爾開展的首個大規(guī)模文物援外項目。
震后修復“急難險重”
九層神廟建筑群的震后修復,可以用“急難險重”四個字來概括。“急”在于每場暴雨都會造成新的破壞,只有盡最大可能加快修復進程,才能將暴雨天氣對建筑的損傷降到最低;“難”在于整體建筑震損嚴重,勘察階段很難了解內部殘損狀況,“傷情”往往要在修復過程中發(fā)現(xiàn);“險”在于東南角塔向主干道方向傾斜嚴重,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風險;“重”則在于九層神廟建筑群承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宗教內涵,在尼泊爾人民心目中地位崇高,工作隊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排險支護刻不容緩。工作隊首先對墻體支撐加固,減輕墻身荷載;降低危險后,再對屋面和漏滲水的地方做臨時防水層,并在羅漢院內院與建筑外圈分別搭設內、外腳手架,相互勾連形成整體防護網(wǎng)架,不僅對部分建筑部位進行排險防護,也為下一步工程實施做好充分準備。尼方希望,在修復工程中九層神廟建筑群的庭院繼續(xù)開放,工作隊也盡可能在保障游客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考慮到項目修復現(xiàn)場空間有限且游客眾多,我們在2.5公里外的尼泊爾國家博物館院內開辟“第二工作現(xiàn)場”,用于構件分揀、記錄和角塔預安裝。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卻超出想象。工作隊將萬余件木構件一一清理、標號,耗時幾個月。同時,我們廣泛收集相關歷史文獻、圖紙、照片等資料,邀請尼方專家及工匠對散落構件仔細甄別、比對,凡能滿足結構安全使用的構件均按原位恢復,并作為缺失構件補配的參考依據(jù)。預安裝過程如同高難度拼圖,要反復尋找、搭配缺失構件的各個部分,直至嚴絲合縫。最難的是位于樓層交界處的雕刻,構件數(shù)量多且層層咬合,每個銜接點都需格外耐心細致。完成坍塌部位預安裝后,我們將所有構件再次拆散、編號,運輸至九層神廟修復現(xiàn)場進行正式安裝。
文化遺產(chǎn)國際合作的典范
文物維修保護講究“一事一議”。在海外工作,我們面對的是未接觸過的文物建筑形式、結構和做法,修復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作為典型的紐瓦麗建筑,九層神廟建筑群將尼泊爾傳統(tǒng)磚石工藝、木刻工藝發(fā)揮到極高水平。建筑群的花窗、斜撐與檐柱上雕刻的無數(shù)神祇、動物和吉祥圖案各具含義。
為更好體現(xiàn)九層神廟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工作隊聘請尼泊爾木雕世家的工匠們修復構件。他們將幾十支大小、粗細不一的刻刀使用得出神入化。修復斜撐時,需要先根據(jù)留存部分繪制殘損處圖紙,再照圖雕刻。一個巴掌大小的龍木雕,需要一名熟練工匠精心雕琢七八天才能完成。從檐柱上小至1厘米的裂縫到花窗上震損的雕像,工作隊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請當?shù)貛煾当M力修補。
“修復老舊構件費時費力,何不換一件新的?那些存在自然磨損的地方,何不趁機‘煥然一新’?”修復工程中,尼方伙伴曾經(jīng)問過這樣的問題。中國工作隊認為,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xiàn)在老構件的使用比例上。替換新構件自然容易,卻損失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原真性。據(jù)統(tǒng)計,項目合計重做補配雕刻構件3700余件,約占全部構件的15%,老舊構件利用率達到85%。我們所做的不是讓文物建筑“返老還童”,而是最大限度保護其原有信息。
在文物建筑的結構補強方面,維修隊同樣下了一番功夫。九層神廟建筑群使用的是一種名為“娑羅木”的硬質木材,我們深入研究了建筑群的用材特性、結構特點,經(jīng)過反復試驗,最終確定采用隱蔽、可逆的鋼繩索鏈接方式對文物建筑薄弱節(jié)點進行加固,實現(xiàn)建筑整體抗震補強。這種整體補強結合軟性鏈接的保護措施,體現(xiàn)了文物修復中“最小干預”和“可逆”原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贏得了尼方朋友和國際同行的肯定。尼泊爾總統(tǒng)班達里說,九層神廟修復項目“將尼泊爾古老宗教藝術與中國現(xiàn)代修復技術相結合”,中國團隊對文物采取的保護性修繕值得學習。尼泊爾考古局局長高塔姆稱贊修復項目保護了建筑群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專家為尼泊爾震后文化遺產(chǎn)修復所做的巨大貢獻,中方工作效率高、質量好,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是文化遺產(chǎn)國際合作的典范。希望文化遺產(chǎn)成為友誼的橋梁,未來尼中在文物保護領域展開更多合作”。
如今,修復后的九層神廟建筑群迎接著越來越多的各國游客。讓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跨越時間長河不斷傳承,讓文明交流互鑒深化各國人民友誼,這正是中國文物工作者走出國門、保護世界遺產(chǎn)的意義所在。
(作者為援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工作隊隊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31日 17 版)(責編:楊光宇、岳弘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