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東京12月30日電 (孫璐、葉習民)202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這一值得紀念的日子里,非營利法人日中青年學生友好協會注冊成立。催生這一協會的,是三名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中國青年。他們分別是來自南京市的陳佳嶸、來自上海市的李顥淳和來自揚州市的姜傳超。在自發開展幫助中日青年學生,促進其相互理解的活動的過程中,三個年輕人匯聚到一起。協會的成立,成為他們在這一道路上的新起點。
陳佳嶸、李顥淳和姜傳超三人聚在一起,探討協會未來的發展。視頻截圖
感受青年學生交流意義 積極自發組織活動
(相關資料圖)
陳佳嶸高中畢業后,便來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回顧最初涉足中日青年學生交流活動的動機,他說,一方面是目睹周圍很多留學生面臨種種困難,例如租房的時候,日本有需要租房保證人等的出租習慣,而留學生剛到日本,人生地不熟,往往束手無策,因此,他便想方設法匯總可為中國留學生斡旋的房屋租賃公司信息。這成為他開展志愿活動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注重與日本學生交往的陳佳嶸,經常自發組織中國留學生與日本學生一起登山、滑雪等活動。他也非常積極地參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動,主動與日本學生就歷史和文化等問題進行互動并交換意見。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有一件事讓陳佳嶸感觸頗深。那是一次回國探親,他邀請4名日本學生一起去中國游玩。在日本期間,陳佳嶸和這些同學也就歷史問題進行過探討。他覺得,雖然中日學生所學的教科書和接觸到的報道存在差異,但大多數日本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精神,更多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看待教科書和報道,因此,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帶領這幾名學生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起初,他也擔心日本學生對紀念館會有抵觸或反感,但出乎意料,這些學生對展出的資料非常感興趣,認真看了3個多小時。展品中有一些當時的日本報紙,日本學生看得非常仔細,與他們在日本對于這些報紙的認識,以及他們從日本教科書中獲取的知識,進行了仔細對比。從紀念館出來后,他們對陳佳嶸表示,這次參觀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體驗,讓他們重新認識了這段歷史。
通過這件事,陳佳嶸感受到,中日青年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超越書本上的認知,做得更加豐富、更加深入,直接接觸交流,可讓彼此獲取更多的信息。之后,他便更加積極地組織中日青年學生交流活動。在他的努力下,很多日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開始學習中文并了解中國文化,中日學生之間形成了雙向交流互動。
體驗非營利法人活動 推動設立蘇州大學日本聯絡處
李顥淳來到日本之后,進入群馬大學留學。作為分布在日本各地方的國立大學之一,群馬大學遠離東京城市圈,生活在這里的外國人較少,當地居民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不多。通過日常互動,李顥淳感受到,日本普通老百姓對中國留學生非常友好。尤其是當地的一些非營利法人友好交流團體,不僅開展幫助留學生的活動,還經常組織不同形式的中日文化交流,促進了當地日本民眾對于中國的理解。這些體驗,使他逐漸加深了對非營利法人的理解,為日后參與發起成立日中青年學生友好協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畢業之后,李顥淳留在日本,進入一家房屋租賃管理公司就職。工作之余,他開始嘗試開展一些促進中日青年交流的活動。若干年后,他遇到了姜傳超。
姜傳超曾通過蘇州大學的對外交流項目到日本短期留學。大學畢業后,他再次來到日本,進入李顥淳所在的公司就職。在李顥淳的帶動下,姜傳超也開始關注中日青年學生交流活動。2019年底,姜傳超回蘇州大學訪問,表示愿意協助母校開展與日本的交流。2020年1月初,蘇州大學代表團訪問日本,在姜傳超的牽線下,代表團訪問了他所在的公司,與社長高橋幸一郎進行了座談,雙方就共同設立蘇州大學日本聯絡處等事宜達成了合作意向。
時任蘇州大學副校長(現任校長)張曉宏與株式會社KACHIAL社長高橋幸一郎在東京會談。受訪者姜傳超供圖
雖然聯絡處剛剛成立,便遇到新冠疫情,包括留學生派遣在內的很多工作不得不暫停,但李顥淳和姜傳超仍然想方設法,在可能的范圍內著手推進交流互動。他們訪問了金澤大學、東京學藝大學及開智國際大學等,就疫情后與蘇州大學互派留學生等事宜進行了探討。另一方面,在疫情妨礙人員跨國往來的情況下,他們留意幫助在日本留學的蘇州大學學生,以及在蘇州大學留學的日本學生。一些中國學生家長因為長期見不到在日本留學的孩子而感到擔心,聯絡處便走訪這些學生,向家長傳遞平安。一些赴華留學的日本學生家長無法前往中國探望自己的孩子,聯絡處便收集這些信息傳遞給蘇州大學有關部門,委托這些部門協調處理相關事宜。
獲得認可與支持 擴大青年學生交流活動范圍
至于為何要推動高橋社長協助在日本設立蘇州大學日本聯絡處,除了對母校進行回饋之外,更多則是基于李顥淳和姜傳超的自身體驗。姜傳超認為,留學生初到異國他鄉,想在短期內了解日本社會,收集必要信息,適應在當地的學習和生活,是非常困難的,需要組織一個平臺來幫助他們。
而李顥淳和姜傳超之所以能夠獲得高橋的支持,一方面是因為倆人開展公益活動的精神感動了高橋,另一方面緣于高橋自身的經歷和感受。
高橋16歲便前往美國留學,在異國他鄉的親身經歷也使他感受到,一個外國人適應當地社會并非易事,他覺得,日本是單一民族社會,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生活,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因而對李顥淳和姜傳超幫助留學生的行為產生了共鳴。
另一方面,美國的經歷使高橋認識到,在外界信息的影響下,人們在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會逐漸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對于他人,往往首先根據這個人是哪國人來做出判斷,“這是一個悲哀的事實”。因此,高橋認為,在尚未形成這樣先入為主觀念的青年階段,更多地與其他國家的青年進行交往,加強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對于中日兩國的關系,高橋認為,兩國同為亞洲重要鄰國,應建立“無國界”般的關系。為了實現這樣的關系,需要增進兩國青年學生對于對方國家的理解,以面向未來創造良好的“土壤”。他期待通過對中日兩國青年學生進行支援,能夠帶動兩國文化交流,推動教育發展,進而為促進兩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在高橋的積極支持下,李顥淳、姜傳超和陳佳嶸結識后,有著相同志向的三人一拍即合,自發結成組織,開始著眼于更廣泛地推動中日青年學生交流。根據自身的留學經歷,他們認為,首先應將對留學生的支援擴大到東京圈以外的地方。于是,他們一方面訪問日本各地方大學,發掘更多的大學與中國的大學開展交換留學等項目,另一方面,他們主動聯系各地方的中日友好交流組織,如群馬縣、石川縣、埼玉縣、愛知縣等地的日中友好協會,探討舉辦演講比賽、中國文化講座及中日學生在線座談會等活動。雖然受新冠疫情阻礙,很多創意無法立即實施,但這三位年輕人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堅持不懈地將各種努力付諸行動。
三年努力生根發芽 創立日中青年學生友好協會
隨著活動的不斷擴大,陳佳嶸、李顥淳和姜傳超感到,有必要設立正式的組織,以便今后開展工作。基于以往的經驗,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他們決定,正式發起成立非營利法人。2022年9月29日,經過近三年的努力,非營利法人日中青年學生友好協會正式注冊成立。
三名中國青年李顥淳、陳佳嶸和姜傳超邁向新的未來。視頻截圖
李顥淳說,之所以選擇9月29日作為協會的成立日,是因為50年前的這一天,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在這一值得紀念的日子,協會希望接過中日友好的接力棒,把為中日青年學生提供留學幫助,促進中日青年學生友好交流作為己任,為兩國友好關系下一個50年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能夠發揮自身渠道等各方面資源,更好地對協會活動予以支持,高橋親自擔任了協會的理事長。高橋表示,協會今后將著力推動更多的大學及其他教育機構參與到協會的各類活動中,為更多的中國留學生能夠順利地融入當地創造良好的“土壤”,為中日兩國青年學生創造更多接觸機會,以消除誤解,加深理解。他不無感慨地說到:“中日青年之間的交流首先是要有人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個人關系,進而推動兩國關系向好發展。”
(責編:賈文婷、楊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