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法院要持續主動延伸司法職能,從訴源、訴前、訴中、訴后四個環節著力,及時回應服務保障大局需求,回應人民群眾‘公正與效率’關切,通過多部門聯動,充分放大‘辦理一案、治理一片’效果,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從定分止爭向少訟無訟轉變。”8月4日,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與西安市總工會聯合召開的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會議上,西安中院黨組書記、院長趙雷說。
近年來,西安兩級法院積極發揮司法職能,聯動相關部門創新推進訴源治理工作機制,“抓前端、治未病”,推動形成黨委領導、多元共建的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大格局,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需求。
(相關資料圖)
加強府院聯動?夯實訴源治理基礎
6月29日,西安知識產權法庭通過與陜西省知識產權局、渭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合作,成功化解了一起涉知識產權矛盾糾紛。這是陜西省首例經司法確認的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案件。
近年來,西安中院積極與行政監管部門、仲裁機構、專業調解組織簽訂合作協議,將訴前調解、行業協會調解與司法確認相結合,實現糾紛多元化解。西安中院與西安市政府聯合出臺了《關于建立府院聯動機制的意見》,13家區縣法院和市發改委、市公安局等39個市級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搭建了全覆蓋、廣合作、全鏈條的訴源治理聯動體系;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訴源治理 全面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實施方案》,細化信息融通、創新解紛、工作保障、考核問效、跟蹤督導等方面的舉措,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體系進一步落地見效。
在加強府院聯動的同時,社會調解力量也被進一步吸納。西安中院籌建的西安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是全市法院訴源治理和多元解紛主陣地,實現了對全市法院調解資源的統籌管理運行,目前已選聘180個調解組織、818名特邀調解員,全面開展跨地域、跨層級解紛工作。未央區法院“解決農民工工資一站式服務中心”化解糾紛超過3600起。新城區法院“法院+建筑業協會”的聯動解紛模式入選最高院第六巡回法庭發布的訴源治理典型案例。灞橋區法院打造“云調灞橋——三級調解+專項調解”訴源治理云模式,共計587名調解員入駐。
延伸司法觸角?家門口解決急難愁盼
7月13日,居住在文藝路街道建大社區某小區的兩位居民,因瑣事產生矛盾,在小區門口發生口角,引發肢體沖突。社區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帶兩人到社區的鄰里糾紛調解室開展調解,并聯系碑林區法院協助調解。碑林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干警很快來到調解室,協助社區干部向雙方當事人普及法律知識。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無訟社區’創建示范點設立以來,在法官的指導下,我們的社區調解工作有了專業的法律支撐,在化解居民矛盾糾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社區居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識明顯提高,也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良好氛圍。”建大社區主任牛建強說。
為著力搭建群眾家門口的“最小法治單元”,打通法治服務“最后一公里”,目前,西安兩級法院已創建80多個無訟社區(村)示范點。以創建“無訟社區”為抓手,西安兩級法院整合解紛資源,探索建立多元解紛機制,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希望通過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讓更多的法院專業力量融入社區,同時也讓更多的社區群眾參與到矛盾糾紛化解中,真正使群眾從基層治理的‘見證人’變成‘參與者’‘發聲人’。”西安中院民三庭庭長杜紅莉在碑林區開展訴源治理專題調研時說。
打造“共享法庭”?司法服務近在咫尺
7月11日,在雁塔區法院“共享法庭”里,勞動者代表和公司代表就如何支付勞動報酬展開討論——這是雁塔區法院執行局運用“共享法庭+執行”機制組織當事人西安某醫院與員工進行執行和解的現場。在執行法官黃沖和“共享法庭”區衛健局服務站派駐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經過幾輪商談,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一年來,雁塔區法院“共享法庭”通過司法專業化力量促進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和關口把控,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共享法庭’就是使用‘簡單糾紛就地調’‘復雜糾紛指導調’‘涉訴糾紛委托調’的工作方法,在不投入新的人力、物力條件下用司法專業化力量預防、調解問題和矛盾,實現社會調解資源的‘大共享’格局。”雁塔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云峰表示,法院旨在為有司法需求的民眾提供“多、快、好、省”的訴訟服務。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西安市法院系統正在不懈推進訴源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西安全市法院在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下,形成矛盾化解“多車道”。“訴源治理是人民法院深度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全市法院要深化對訴源治理工作的科學認識,推動完善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挺前、法院裁判終局的多元共治、分層遞進格局,以更高質量人民司法回應群眾新期盼。”西安中院黨組書記、院長趙雷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