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將國防教育融入中小學課堂——
這里的勞動課有“軍味”
【資料圖】
■楊海斌 陳建中 中國國防報記者 陳 靜
“野戰灶為什么沒有煙囪呢?”
“因為設計了多個分煙道,這樣野戰環境下做飯無光無煙,不易被敵人發現。”
“五一”前夕,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鎮城北中學七年級157班的一堂勞動課上,參加過邊境作戰、曾榮立三等功的退役軍人肖奇云,和勞動課教師一起指導學生挖野戰灶,好奇的學生提出疑問,肖奇云一一解答。記者了解到,這樣富有“軍味”的勞動課在益陽市中小學校園廣泛開展,受到師生歡迎。
退役軍人肖奇云在勞動課上為學生講述戰場故事。張恒慧攝
去年,勞動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程,益陽市以此為契機,探索將國防教育融入勞動課。在課程內容設置上,益陽軍分區聯合教育部門、中小學校開發出紅色場所研學、優良傳統體驗、野戰技能實踐等“任務群”,每類設置5至7項任務,每堂勞動課完成一個任務。同時,各區(縣)人武部從退役軍人和民兵中遴選指導教師,到中小學進行具體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在學生心中播下愛黨愛國愛軍的種子。
桃花江鎮中心學校一年級勞動課教師吳雯苑拿出課表向記者介紹,每個班級每學期的勞動課約為16課時,帶有國防特色的勞動課約占一半,一般結合軍營開放日、全民國防教育日、學生軍訓等時機組織安排。
“中小學不同階段課程設計各有側重,逐步提高難度。”肖奇云介紹,以“野戰技能實踐”勞動課為例,小學和初中生以簡單勞動和聆聽故事為主,學習淘米、洗菜等,了解紅軍故事;高中生學習挖野戰灶和簡單的烹飪方法,以及鉆木取火、竹筒煮飯、鐵鍬煎蛋等技能,了解人民軍隊艱苦奮斗的歷史。
勞動課上,益陽市南縣德昌學校學生體驗挖野戰灶。陳建中攝
既然是勞動課,“動手”必不可少。“軍味”勞動課側重國防教育中的體驗參與項目,將教育和實踐相結合,以“理論科普+實踐操作+故事講解+討論交流”的形式,組織學生在軍營體驗生活,在國防教育基地學習野戰生存技能等。
“上課能去教室外活動,學一些實用技能,還能聽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南縣德昌學校初二學生魏林峰告訴記者,在主題為“紅軍的一天”勞動課上,他第一次編草鞋、做紅薯飯、熬南瓜湯,第一次切身感受紅軍時期的艱苦生活。不少同學在討論交流時表示,要向革命前輩學習吃苦精神,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條件。
在軍營參加“部隊一日”勞動課,學生們從疊軍被、洗衣做飯等開始學做家務;在田間地頭體驗“南泥灣生產運動”,學生們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道理……為確保教學質量,益陽市軍地依托國防教育講師培訓、學生軍訓業務培訓等時機,介紹中小學生特點,研討“軍味”勞動課課程設計,提升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
“改變正在悄然發生。剛開始還擔心學生不積極參與,沒想到幾次課程,大家都充滿熱情。這樣的課程除了教授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引導。一段時間以來,學生們自強自立、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逐漸培養起來。”益陽市國防教育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軍味”勞動課收到實效,益陽市越來越多的學校考慮納入教學安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