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家公司布局,納指100ETF成為最“卷”的海外寬基ETF。
從去年美股行情回調起,基金公司布局海外資產熱度已延續至今年。Wind數據顯示,年內新成立4只納指100ETF,納指100ETF總數增至8只。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大成基金等公司也上報納指100ETF,部分產品已獲批,將擇機發行。
扎堆布局的背后,市場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正在攀升,部分相關產品吸金效應顯著。值得注意的是,此輪布局的過程中,相較于常規的“先成立ETF,再成立ETF聯接基金”,有基金公司出現“先成立場外指數發起式產品,再申報成立ETF”現象。
(相關資料圖)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先成立發起式產品,既能以快速成立的產品及時滿足市場需求,也能夠有充分時間投教、推廣、持營產品,還可以降低早期的布局成本;隨后成立ETF,則滿足場內外市場需求;另外,前期成立的指數基金也能夠申請轉為ETF聯接基金,進一步擴大穩定ETF規模。
年內新成立QDII產品近20只,多與美股納指相關
4月20日,博時基金公告稱,旗下博時納斯達克100ETF成立,發行份額為2.74億份,成為了本月成立的第3只納指主題產品。
早在上周,招商基金旗下的招商納斯達克100ETF成立,發行份額為2.4億份;天弘基金也在上周成立了天弘納斯達克100指數型發起式基金,發行份額為1599.22萬份。
多只納指產品相繼成立的背后,今年基金公司布局海外市場熱情不減。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今年以來已新成立19只QDII產品,其中,16只均為布局全球市場或海外市場產品,名稱包含“納斯達克”、“標普”等關鍵字的美股主題新基金有8只。
具體到納指主題產品的布局,除了前述的3只納指產品,華泰柏瑞基金和匯添富基金年內也新成立了納斯達克100ETF;華寶基金則是新成立華寶納斯達克精選,為投資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個股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另外,匯添富基金還新成立了匯添富納斯達克生物科技ETF的聯接基金。
隨著成立產品數量的增長,目前,市場上已成立了8只納斯達克100ETF,過半數均在近一年成立。
仍有新產品申報,存量產品份額增長
近一輪對海外市場的集中布局,源于去年年初。彼時,華安基金、嘉實基金分別在去年一季度上報了納指100ETF、納指100指數型發起式基金,天弘基金則是上報了納斯達克細分賽道的QDII-LOF產品,華夏基金上報標普500ETF。
Wind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業內共上報67只QDII產品,其中,20只為美股主題產品,14只與納指相關,多數獲批產品已成立;而2021年全年,僅有6只美股主題產品上報。
今年以來,仍有基金公司陸續上報美股主題產品。截至4月20日,年內上報23只QDII產品,其中6只為美股主題產品。僅從納指產品上報情況來看,除已成立的博時納斯達克100ETF,嘉實基金、大成基金也在今年上報了納斯達克100ETF,景順長城基金則是上報納斯達克科技市值加權ETF。
為何扎堆布局海外市場產品?國泰基金認為,主要原因是投資者有配置海外市場產品的需求。
“投資者對指數基金的認知越來越專業,對資產配置的需求越來越大。”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ETF組基金經理萬瓊談到,相關的境外指數產品,去年流入了越來越多的資金。因此,基金公司也紛紛開始增加海外資產工具的布局。
在她看來,公司布局納指100ETF,主要基于該指數的投資價值。“納斯達克100指數更偏科技主題性,是長期看好的方向。同時,長期來納斯達克100指數表現非常亮眼,過去10年的年化收益接近16%,且與A股、港股的相關性水平較低,具有較好的分散風險的互補作用。”
從納指100ETF整體的份額申贖情況看,去年8月16日起,納斯達克100指數進入調整行情,截至去年末,指數累跌19.96%,最大回撤達23.91%。不過,納指100ETF得到近60億份的份額凈申購。
今年以來,納斯達克100指數整體震蕩上行,截至4月20日,年內漲幅19.64%,但仍未回到去年8月的階段高點。納指100ETF則被繼續申購,剔除今年新成立的產品,基金份額增量超過25億份。
先后布局場外指基、場內ETF
值得留意的是,部分基金公司出現“去年新發納指100指數型發起式基金,今年再申報納指100ETF”的現象。
如前述新成立旗下納斯達克100ETF的博時基金,去年7月即新發了納斯達克100發起式基金,成立份額為1887.56萬份,截至去年末,該基金份額增至1.21億份。今年上報納斯達克100ETF,嘉實基金也在去年9月新發了納斯達克100發起式基金,截至去年末,該基金份額從成立時的1368.88萬份增至1.22億份。
對于這一現象,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ETF成立門檻和持營成本較高,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持續運行的難度較大,因此,也有部分公司選擇通過成立門檻較低的發起式基金,率先在場外市場發展,后續再擇機布局場內ETF,場外的普通指數基金也可以后續申請轉為ETF聯接基金。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目前ETF的備案條件是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 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而發起式基金的備案條件是發起資金提供方認購金額不少于1000 萬元人民幣且承諾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
在萬瓊看來,提前布局發起式產品,可以快速成立產品,盡早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同時,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投資者教育,持續進行產品的推廣和營銷。
“在發起式產品規模較大后,通過轉型為ETF聯接,更好的擴大和穩定ETF產品的規模。ETF產品的發行也可以滿足多渠道多類型客戶的投資需求,最終形成ETF和ETF聯接跟蹤同一指數,面向不同客戶的良好局面。”
后市需關注三方面風險事項
展望后市的投資機會,3月歐美突如其來的銀行風險事件,不僅成為全球市場的焦點和主線,也結束了3月初步步緊逼的鷹派加息預期,從月初的超預期緊縮180度逆轉為大幅降息預期。
“根據CME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市場交易的預期,5月大概率將是美聯儲本輪最后一次加息,且年內可能開始降息。”對此,萬瓊認為,AI產業趨勢催化的科技板塊將受益于資金面的放寬。從歷次美聯儲加息周期和美股走勢來看,最后一次加息結束后的3個月區間,美股大概率呈現一定程度的反彈,投資者可以積極關注美股配置價值。
國泰基金則表示,后續需關注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美股盈利、地緣政治等風險事項。首先,他們也認為,美聯儲有可能繼續放緩加息步伐,這對美股特別是科技股而言將是利好因素,但中長期維度需警惕勞動力供給持續緊張所導致的薪資-通脹螺旋。
“這或導致未來核心通脹難以迅速降至美聯儲目標的2%,從而制約貨幣政策轉向的速度和幅度,美股重現2020年3月深V反彈的可能性較低。”
其次,美股盈利下修仍在進行時。該公司分析,科技行業內的景氣度呈現明顯分化,智能駕駛、VR/AR、AIGC等新興板塊仍在上行周期,而半導體、消費電子等板塊已經出現快速轉冷跡象。未來仍需關注美股科技股盈利的變化,這將是驅動市場走勢的最關鍵因素。
最后,地緣政治方面,來自于俄烏沖突升級、日本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等潛在黑天鵝風險不容忽視,可能導致避險交易的升溫,對美股形成階段性壓力,但這種壓力更多體現在情緒層面。
(來源:財聯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