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產業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性和帶動性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商業航天作為其中一支強勁力量,未來應該如何健康發展?13日,由寧波航天智慧科技城管委會、中國航天報社主辦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圍繞太空經濟發展、商業航天市場、商業發射活動等話題展開交流,分享商業航天創新之道。
“2018年商業航天的收入已達到全球航天經濟收入的83%。”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在致辭中提到,當前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百花齊放,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一批企業迅速成長。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家,與商業航天相關的投融資機構有200多家。他表示,希望各方能夠共同發力,營造商業航天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理事長侯秀峰介紹,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持續推動衛星、運載火箭、“五云一車”等系列商業航天重點工程,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未來將著力推進運載火箭、衛星等的批量生產能力建設,積極布局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同時,還將探索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論證,以商業模式創新助推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寧波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學軍介紹,由航天科工、寧波保稅區、全國百強縣象山縣三家合作共建的寧波航天智慧科技城,近年來充分發揮央地平臺優勢、獨特區位優勢,深耕商業航天產業。明年,6平方公里航天小鎮將基本建成。未來,科技城將按照“五年建鎮、十年建區、二十年建城”的階段性目標,以航天產業和智慧科技產業為龍頭,規劃建設國內重要的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和國家級云制造示范基地,成為長三角的重要增長極。
遠望智庫高級研究員黃志澄在報告中提到,當前,世界航天事業正在從過去以政府投入為主,轉向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的“太空經濟2.0時代”。在此新形勢下,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抓住了機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他建議,中國民營航天發展要立足于中國國情,不能照抄國外模式。當前中國航天國企、民企雖各有優勢,但民企剛剛起步,其整體實力與國企無法相比,兩種模式應該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因此,中國商業航天應該走混合所有制的發展模式。
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研究部主任王少華探討了商業運載的市場前景,介紹了國際發射場區的運行模式及管理政策,他認為,商業運載使得人類進入太空更便捷,開啟了太空經濟新時代,商業運載的發展可帶動地方經濟、博物館和主題園區、科普和互動體驗、發射參觀等新產業、新項目的蓬勃發展。
來自星際榮耀、藍箭航天、天儀研究院、翎客航天的專家圍繞打造太空經濟高地、航天改變生活、商業航天的機遇和挑戰、可回收火箭等商業航天內容,介紹了各自在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新發展經驗和最新科技成果。
研討會上,與會人士還共同倡議成立了商業航天創新企業聯誼會。(趙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