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2023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整體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今年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政策不斷出臺。據汪宏介紹,今年年初,工信部聯合16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動機器人在各行各業拓展應用。工信部聯合農業、醫療、礦山、公安等部門確立了機器人+應用協同推進方針,助力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能礦山、智慧公安快速發展;推動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發布一系列機器人專項政策,政策體系持續得到完善。
(資料圖)
我國醫護人員缺口大、居民醫療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醫用機器人的普及是良好的解決方案,換而言之,我國醫療資源緊缺問題為醫用機器人市場孕育了增長空間。
醫用機器人行業調研分析
醫用機器人,是指用于醫院、診所的醫療或輔助醫療的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型服務機器人,它能獨自編制操作計劃,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動作程序,然后把動作變為操作機構的運動。分為多種類型。醫用機器人屬于高端醫療器械,具有高技術壁壘、高準入門檻、高附加值等特點。
醫用機器人主要用于骨科手術、牙科手術、康復護理、遠程醫療、制藥、配藥、送藥等領域。近幾年,全球醫用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
醫用機器人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為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軟件系統等零部件;中游為醫療機器人行業,主要包括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和醫療服務機器人;下游主要應用于醫療機構、康復機構、輔助診療、運輸消毒、手術等領域。
醫用機器人屬于服務機器人中的特種服務機器人,具體可以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和醫療服務機器人四大類。
在醫療機器人市場中,占比最大的為康復機器人,高達47%,其次為輔助機器人,占比達23%,手術機器人及醫療服務機器人占比分別達17%、13%。在這其中,手術機器人是醫療機器人里最火熱的細分賽道。
手術機器人是醫療機器人的一種細分領域,可通過清晰的成像系統和靈活的機械臂,以微創的手術形式,協助醫生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通常由床旁機械臂系統、外科醫生控制臺和可視化系統等組成,可分為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等不同類型。
相比傳統手術,手術機器人能精準復現醫生手術操作,具有靈活精準、抗疲勞輻射、視野大且清晰、過濾震顫、創口小恢復快、出血少并發癥少、直覺自然、易于學習等優勢。由于技術壁壘較高,布局該賽道的國內廠商有限,未來將成為市場前景最廣闊的醫療機器人。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國內醫用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據數據統計,我國醫用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2022年我國醫用機器人市場規模為6.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34.8%。展望未來,隨著許多投資人士看好醫用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龍頭醫療科技企業紛紛布局醫用機器人。
從醫用機器人行業上市公司的地區分布來看,江蘇醫療機器人行業的上市企業數量居多,布局有哈工智能等中游優勢企業,亦有蘇奧傳感、東星醫療、埃斯頓、綠的諧波等上游優勢企業;浙江省的上市企業數量亦較多,有鍵嘉醫療等中游優質企業。
從醫用機器人市場投資熱度看,骨科手術機器人和專注康復領域的外骨骼機器人是當前最熱門的領域。未來,醫用機器人市場投資前景極大。
醫用機器人行業政策環境
我國醫療機器人在總體質量和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高端醫療機器人依賴進口。針對這一現狀,我國政府近年來在高端醫療機器人領域多次出臺強有力政策,推動提高醫療機器人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國家層面政策文件將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和突破點,注重對具備重大臨床價值醫療器械的投入力度,鼓勵突破進口壟斷技術,提高醫療設備國產占有率,實現從模仿到引領的跨越式發展,全力推進醫療機器人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對醫用機器人行業進行了長期追蹤,結合我們對醫用機器人相關企業的調查研究,對我國醫用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市場競爭格局與形勢、贏利水平與企業發展、投資策略與風險預警、發展趨勢與規劃建議等進行深入研究,并重點分析了醫用機器人行業的前景與風險。
想要了解更多醫用機器人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國內醫用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