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ADHD)在兒童中有較高的比例,患者還常常伴有睡眠障礙,給兒童神經系統發育和家庭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學業、增加發生意外事故風險等。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在多動癥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早期多動癥癥狀引發后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并提示相關分子生物學過程。3月31日,這一研究成果以《多動癥和睡眠障礙有何聯系?基于大規模隨訪隊列對縱向關聯和腦結構開展多模態研究》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雜志《生物精神病學》上。
為了厘清多動癥與睡眠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該項研究利用加拿大魁北克QLSCD出生隊列和美國學齡兒童腦發育ABCD隊列,通過因果推斷統計模型,發現了早期越嚴重的多動癥癥狀引發后期越多的睡眠問題。
為了理解該因果關系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團隊開展了腦結構影像學研究,發現了與多動癥癥狀和睡眠問題共同相關的若干關鍵腦區,主要集中在注意力網絡和覺醒系統,在這些腦區中,較少的腦灰質與更嚴重的ADHD癥狀相關,而后更嚴重的ADHD癥狀會引發后期越多的睡眠問題。
研究團隊進而通過基因轉錄組學分析,發現一些主要參與晝夜節律和神經信號傳導等分子生物學過程的特殊基因在上述腦區中表達較多,找到了早期多動癥癥狀引發后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
“ADHD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往往會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并且對兒童的學業表現產生負面影響。”英國皇家醫學科學學會會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劍橋大學榮譽博士、精神醫學系芭芭拉•薩哈金教授表示。
該項研究針對ADHD和睡眠障礙經常出現的共病現象,利用縱向腦影像隨訪隊列和因果分析統計模型,發現AHDH癥狀會顯著增加兒童睡眠問題,揭示了多動癥與睡眠障礙共病機制。該論文主要研究者之一羅強博士說,“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與此相關的基因和腦結構。”
據馮建峰教授介紹,該研究的發現或有助于研發設計新的早期多動癥治療方案,以減輕患者的ADHD癥狀和睡眠問題。
此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計劃等的經費支持。(傅萱 記者 王春)
關鍵詞: 多動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