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操秀英
近日有媒體報道,合肥市包河區聘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王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徐奇智等6人擔任多所小學科學副校長。這一新聞迅速引起關注。頂尖大學教授和小學副校長,當這兩個似乎相去甚遠的身份相遇,能產生什么化學反應,給中小學科學教育帶來什么影響,人們對此充滿想象。
加強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更多后備人才,是關乎未來的重大問題。我國始終高度關注青少年科學教育,在中小學普遍開設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基礎上,近年來又陸續增加了科學和信息技術等課程。有條件的學校加強與科技館、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學課,總體看,我國青少年科學教育有了長足進步,在多次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測試)中,中國東部地區省份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和能力表現優異,位列世界前茅。
但不能回避的是,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仍存在較大地區差異,發展不均衡,有些學校欠重視、缺設備,缺師資、缺方法,將科學課簡單等同于信息課,或做做趣味小實驗,甚至將科學課“挪作他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更要為科學家們去小學當科學副校長叫好。他們有資源、有想法,可以在一定程度彌補現有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不足。我們同時欣喜地看到,科學家們并非掛個虛職或走過場,而是切實投身到科學教育中。北京懷柔區從2019年起聘請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的科技專家、學者、工程師擔任中小學科技副校長,目前已實現了全區34所中小學全覆蓋。這些科研人員帶領孩子們走進實驗室,量身定制開展各種科學活動,效果顯著。此次受聘的王永、徐奇智本身就對科學教育有很多思考和探索,徐奇智于2016年發起的 “火花學院”項目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科學可視化教學資源庫,應用于全國4萬多所學校,幫助教師利用可視化技術講解科學中的重難點。自從受聘小學副校長,徐奇智從為老師“洗腦”開始,進行了一些培訓,作了《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知識論素養培養》《科學究竟是什么?》講座。
科學教育的目的并非讓學生們掌握多少科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認識這個世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科學思維,讓他們通過所學的知識影響或改變這個世界。這正是科學家們擔任科學副校長的意義所在。我們期待更多對科學教育有興趣、有想法的科研人員成為科學副校長,帶領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探索出更多可行之路,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適應科技革命新趨勢的人才,促使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使教育成為更好適應、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增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