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孫明源
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通過對宇宙中被稱為類星體的古老天體的觀察,科研人員發現距離宇宙誕生后大約10億年的最早的類星體,其運行速度似乎比今天的類星體慢,是目前的1/5。這是人們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早的宇宙學時間膨脹。
(相關資料圖)
“宇宙早期時間流逝更慢”是誤解
類星體是一些星系中心的物體,由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組成,黑洞周圍是一個噴出高能粒子的熱等離子體盤。人類看到的最早的天體出現在大爆炸后6億年。
所謂的“時間膨脹”是否意味著宇宙早期時間流逝更慢,而從宇宙誕生以來,時間的流動速度一直在變快呢?中國科學院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研究生、知乎2022年度新知答主王清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人類觀測到光的頻率在下降,是宇宙膨脹帶來的紅移效應,并不代表時間真的在加速流逝。
“時間隨著宇宙膨脹不斷加速,是近年來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一種錯誤理解。”王清揚說。
宇宙膨脹指的是宇宙誕生以來,范圍尺度不斷隨時間擴大的現象。它意味著宇宙中任意相距遙遠的兩點之間的距離都會隨時間擴大。這種現象會導致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光的波長隨時間拉長。
假如宇宙的尺度經過一段時間膨脹成了原先的兩倍,那么對于一束在宇宙中傳播的光來說,它的波長也會被拉長為原先的兩倍。由于電磁波的頻率與波長成反比,所以上述現象相當于光的頻率降低為原先的1/2。從人類的觀察結果來看,就是“時間變慢了1/2”。
王清揚介紹,電磁波譜中頻率較低的一端被稱為紅端,因此光隨宇宙膨脹頻率降低的現象被稱為“宇宙學紅移”。
同理,不是只有光的頻率會有這種紅移效應,宇宙中其他事件的頻率也會有這種效應。
王清揚舉例說,假如在幾十億年前,在宇宙的尺度只有現在的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天體以每秒一次的頻率發射信號,那么宇宙膨脹至今,現在時刻人類接收到信號的頻率就是兩秒一次。這看起來就像是早期宇宙的時間比現在慢一樣。
來自過去的畫面被“慢速播放”
“但這只是‘看起來’而已,在宇宙演化的任何一個時期時間流逝的速度其實都是一致的。看起來變慢只是因為宇宙的尺度膨脹拉長了兩個信號的間距,使得下一個信號延遲了一段時間到達我們這里,并不是說信號發出時的時間流逝比現在慢。”王清揚解釋說。
悉尼大學發表的論文亦對190個類星體的數據按照紅移程度進行了分組。研究人員指出,來自遙遠物體的光被拉伸出更長的波長、更低的頻率。從觀測端看來,就像是與現在發生的相同事件相比,遙遠的宇宙事件似乎開展得更慢。
然而,這并不是說早期宇宙是慢動作的,幾十億年來如果有人生活,他們也會看到時間的正常演變。
“在一定情況下,時間流逝真的會變慢,例如在黑洞等大質量天體周圍。”王清揚介紹,如果人們在太陽附近放一塊表,就會看到它走得要比地球附近的表慢。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的時間變慢。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中,相對于弱引力場而言,時間的流逝速度會變慢。
“對觀察結果的片面解讀,或是對科學名詞望文生義的理解,都可能導致錯誤的說法流傳。我們應該認清,宇宙里的時間并沒有在加速運行。只是我們觀察到的來自過去的畫面,由于宇宙的不斷膨脹被‘慢速播放’了而已。”王清揚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