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貴州赤水市正在用“以竹代塑”的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貴州赤水市竹林資源豐富,人均竹林面積居全國第一,是西南地區唯一的“中國竹子之鄉”。位于赤水西南部的黎明村,曾是省一級貧困村,貧困發生率超過10%。
如何以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為此,赤水市與聯想集團在黎明村共同打造全國首個“以竹代塑”綠色示范點。截至2022年,該村人均竹林面積達14畝,單是竹產業收入每年人均1.2萬元,是赤水市51個貧困村落“靠竹致富”的縮影。“該集團使用的竹纖維包裝原料就來自我們赤水的竹子和竹漿板,沒想到咱們的竹子走向了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黎明村老支書王廷科自豪地說。
“竹子作為綠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在包裝、建材等多個領域可直接替代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聯想集團包裝研發負責人白巖說,2008年該集團引入可降解竹及甘蔗纖維包裝技術,通過工藝創新、環保材料研發等手段逐步淘汰塑料包裝。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該公司創新推出兼具輕薄與可再生優勢的竹纖維包裝,減少包裝材料用量4137噸。僅2023年,其就用竹纖維包裝替代超過1400噸塑料。
“新型竹纖維包裝材料不僅綠色環保、符合各國的環保要求,而且更加輕量化,可以有效降低運輸碳排放。”白巖說,該集團計劃2024年在所有商用筆記本產品上實現竹纖維包裝的規模使用。
2022年,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呼吁全球共同探索以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減少環境污染。
如今,赤水已經形成紙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四大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脫貧之路。目前,全市共培育竹類加工企業(含作坊)近300家,推出了10多個領域300多個品種的下游產品,2022年竹產業產值達74.6億元,竹產業綜合收入占到了GDP總量的50%左右。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