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實習生 李沐蕓 梁科旭 王天陽 科技日報記者 王小龍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小澗西社區北側,有一塊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約430米,占地面積約為63.1畝的“L形”土地。因為是鹽堿地,農作物難以生長,被長期撂荒,垃圾遍地、臭氣熏天,曾是令當地環保部門頭疼不已的“老大難”。
如今,這里卻搖身一變,成了集農業科學研究、園藝服務、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農產品初加工以及倉儲銷售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園。陽臺農業、高架草莓、蘑菇箱式栽培、空中蔬菜等栽培方式,不僅規避了鹽堿地不利于作物生長的問題,還為后期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鋪平了道路。
提出這一設想并將其付諸實施的,是小澗西社區幾位返鄉的“80后”:劉同春是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總經理,曾多年從事以色列節水灌溉現代農業項目,對農業技術有深入的了解;經營部的劉方超企業管理經驗豐富;生產部的張振武在溫室農業生產領域工作了十余年,多次被評為行業能手;技術部的劉同杰長期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精通植保技術……
下一步,在荒地復墾利用的基礎上,示范園還計劃投資3696萬元,建設高標準數字農業連棟溫室1.5萬平方米,高效蔬菜菌類共植數字溫室12060平方米,臨時保鮮倉儲、農機具存放、檢疫檢驗檢測、場地看護等其他配套輔助設施1320平方米,以蔬菜、草莓種植等產業為主,食用菌研發生產為輔,進行現代生態農業新技術引進、示范與推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對傳統農業模式最形象的概括,也是劉方超對童年耕種經歷最深的印象。他回憶說,當年自己和家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忙碌一年,最后的收成還要“七分看天意,三分靠打拼”。這讓他十分不甘,經常幻想如果有一天種地可以不用頂著烈日下到田里,收成可以不受自然災害的侵擾該有多好。現在,他的夢想已成真。農業科技示范園引進了在以色列、荷蘭等地學到的先進基質-高架種植技術,將種植方式從“靠天吃飯”轉變為在溫室大棚下的高架種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每塊田地、每棵植物都得到全周期的精準監測。所有數據,如土壤濕度、酸堿度、植物生長狀況,都一覽無余。通過智慧農業大屏,技術人員能夠根據遙感數據快速分析水肥使用情況和病蟲害狀態。
“這套系統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機械化設備完成澆水、施肥等作業,大大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劉方超感慨,“真是從‘靠天吃飯’變成了‘靠技豐收’。”
劉同春介紹說,小澗西社區及周邊的村鎮還有許多類似的廢棄的鹽堿地和荒灘。為了響應國家“集約土地資源”的號召,同時提高地區生產效益,他們計劃以這個示范園為基地,通過積累成功的經驗,進行模式推廣,提高土地的附加值,進一步帶動當地的發展。
通過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小澗西實現了智能化生產的轉變。曾經貧瘠的土地綠樹成蔭、曾經頹廢的鄉野生機勃勃。劉同春相信,隨著惠農強農政策的不斷推出,會有更多有志青年返鄉創業,鄉村振興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關鍵詞: